課外文言文精選閱讀
原文翻譯對照
一、邴原泣學《初潭集》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 :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内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嶼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進了學堂,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和《論語》。
二、董遇“三餘”讀書《三國志》
(董)遇字季直,性質讷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将軍段煨。采稆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别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雲:“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譯文: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主。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着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别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隻是苦于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三、 推敲《詩話總龜》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辔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複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伸出手來做着推和敲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勢。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确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騎着驢馬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四、 勤訓《恒齋文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歲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于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于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于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五、江乙對荊宣王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②,吾為子先行,于随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裡,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注釋】:①逆:違抗 ②不信:不誠實,不可靠。
譯文: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無人回答。
江乙回答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找到了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這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奔。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
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裡,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象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六、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子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衆?"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戰國時代,楊子的鄰人走失了一隻羊,動用全家大小四處搜尋,都沒有消息。
鄰人便來請求揚子家的傭人協助尋找,楊子不解地問他:「為什麼需要動用這麼多的人來尋
找一隻小羊呢?」他的鄰人告訴他說:「因為路上有太多的岐路了嘛!」
不久,仆人回來,依然找不到小羊。楊子就問他:「為什麼找不到呢?」仆人回答他:「因為路上有太多分岐的路線了。岐路中又有岐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搜尋嘛!」
楊子聽完之後感概地說:「為學之道不就像岐路之亡羊嗎?如果不能專心緻力向學,就容易迷失在岐路當中。」
七、荀子·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①,輮②以為輪,其曲中規③;雖有槁暴④,不複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⑥,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注釋】①木直中繩:木材筆直,合乎墨線。②輮:烤。③其曲中規:木材的彎度合乎圓的标準。④雖有槁暴:槁暴,太陽曬。⑤挺:挺直。⑥日參省乎己:每天檢查反省自己。
譯文: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比蓼藍更青;冰,是水變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筆直得合于墨線,但把它熏烤彎曲而做成車輪,它的彎曲度就與圓規畫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曬,它也不再伸直了,這是熏烤彎曲使它這樣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線的彈劃校正才能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才能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會見識高明而行為沒有過錯了。
八、床頭捉刀人
魏武①将見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遠國,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嚴。③捉:握。捉刀人:指執刀的衛士。站在坐榻邊的衛士。比喻替别人代筆作文的人。
譯文: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邊做侍從。已經接見完了,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九、石崇與王恺争豪
石崇與王恺争豪,并窮绮麗,以飾輿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②擊之,應手而碎。恺既惋惜,以為疾已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④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許比⑤,甚衆。恺惆然⑥自失。(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①輿服:車輛、冠冕和服裝。②鐵如意:搔背癢的工具,一端做成靈芝形或雲葉形,供觀賞。③卿:此處為對對方的稱謂。④條幹:枝條樹幹。⑤如恺許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樹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樣子。
譯文:石崇和王恺争比闊綽,兩人都用盡最鮮豔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馬、服裝。晉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恺。他曾經把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送給王恺,這棵珊瑚樹枝條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當的。王恺拿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後,拿鐵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認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寶物,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非常嚴厲。石崇說:“不值得遺憾,現在就賠給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裡的珊瑚樹全都拿出來,有三尺、四尺高的,樹幹、枝條舉世無雙而且光彩奪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樣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十、讀書之要(朱熹)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于文義有疑,衆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複以衆說互相诘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将奪于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淨端正,将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譯文:一般情況下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對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着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别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诘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确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将被公衆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态觀察動态的,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幹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颠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隻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别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隻是随随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十一、範仲淹有志于天下
範仲淹三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适①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②,感泣辭母,去之南都③,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繼,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經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注釋】: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e:總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e:日偏西。⑦六經:儒家的六部經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樣子。
譯文: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十二、衛人束氏
衛人束氏,舉世之物,鹹無所好,唯好畜狸貓。狸貓,捕鼠獸也。畜至百餘,家東西之鼠捕且盡。狸貓無所食,饑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貓生于若孫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饑辄唪,唪則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從束氏假狸貓以去。狸貓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鬃,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貓怖甚,對之大唪。久之,鼠度其無他技,齧其足,狸貓奮挪而出③。
【注釋】: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奮擲而出:用力縱身逃出。
譯文:衛國有個姓束的,沒有别的嗜好,專愛養貓。他家養了一百多隻野貓。這些貓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後來又把周圍鄰居家的老鼠捉光了。貓沒吃的,餓得喵喵直叫。束家就每天到菜場買肉喂貓。幾年過去了,老貓生小貓,小貓又生小描。這些後生的貓,由于每天吃慣了現成的肉,餓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飽了就曬太陽,睡懶覺,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老鼠。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災。他們聽說束家貓多,就借了一隻貓回家借老鼠。束家的貓看見地上那些亂竄的老鼠聳着兩隻小耳朵,瞪着兩隻小眼睛,翹着兩撇小胡須,一個勁兒地吱吱亂叫,感到非常新鮮,又有點害伯,隻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這家的主人看見貓這麼不中用,氣壞了,使勁把貓推了下去。貓害怕極了,吓得直叫。老鼠一見它那副傻樣,估計沒有多大能耐,就一擁而上,有的啃貓的腳爪,有的咬貓的尾巴。貓又怕又疼,使勁一跳,逃跑了。
十三、動筒嘗于國學
動筒①嘗于國學②中看博士論難③雲:“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動筒因問曰:“達者七十二人,幾人已着冠④?幾人未着冠?”博士曰:“經傳無文。”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雲:‘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
【注釋】:①動筒:人名。②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③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④着冠:成年。⑤豈合:怎麼能。
譯文:動筒曾經在國學中聽見博士辯論說:“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個人。”動筒于是就問:“有名的七十二個人,幾個是成年的,幾個是未成年的?”博士說:“書上沒有記載。”動筒說:“先生讀書,怎麼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個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個人呢?”博士問:“你是根據哪篇文章知道的?”動筒說:“《論語》中說:‘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來難道不是七十二個人嗎?”在座的人都大笑起來。博士無言以對。
1.“達者七十二人 ”的“達”是什麼意思?
“達”:得志,顯貴。此處指在學識上取得較高成績。
2.“經傳無文”的“文”什麼意思?
“文”:這裡指文字記載 “據何文”中的“文”指文章
3.“博士無以對”的“對”是什麼意思?
“對”:回答,對答。 “無以對”是“無言以對”的意思
4.動筒的說法為何引人大笑?
動簡不理解古文中表示約數的語句的意思,隻憑自己的獨斷曲解《論語》中的語句:《論語◎侍坐》中說道:“冠者五六人”指大約有五六個冠者;“童子六七人”指又有六七個童子。
十四、吳起為将
吳起為魏将而攻中山①,軍人有病疽②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泣。人問曰:"将軍于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③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注釋】①中山:國名。②疽:毒瘡。③創:傷,傷口。
譯文:吳起作為魏國的将軍進功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吳起跪地為他吸去的傷口的膿,士兵的母親看見就哭了,其他的人問,将軍對你的兒子那麼好,你哭什麼呢,士兵的母親說:“當初他的父親有病時将軍也是這樣對待的,他的父親為報答将軍之恩戰死了,今天将軍這樣對待我的兒子,他也會奮戰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
十五、剜股藏珠
海中有寶山焉。衆寶錯落其間,白光煜如也煜:讀音yù,煜如,明亮的樣子。海夫有得徑寸珠者,舟載以還。
行未百裡,風濤洶簸,蛟龍出沒可怖。舟子告曰:“龍欲得珠也。急沉之,否則連我矣!”海夫欲棄不可,不棄又勢迫,因剜股藏之,海波遂平。至家出珠,股肉潰而卒。
譯文:海中有座寶山,很多寶物錯雜分布其間,白光照耀着。有個海夫從這裡覓得直徑一寸的大寶珠,船載而歸。航行不到百裡,海風大作,海濤洶湧簸蕩,見一條蛟龍浮遊沉沒着,十分恐怖。
船夫告訴他說:“蛟龍想要得到寶珠呀!快把寶珠丢到海裡去,否則,連累我們遭禍!” 海夫想把寶珠丢進大海又舍不得,不丢又迫于蛟龍所逼,因而把自己大腿挖開,将寶珠藏進去,海濤就平靜了。回到家裡,把寶珠取出來時,大腿肉已潰爛,不久死去。
啟示: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人要自重,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貪圖錢财。海夫的形象,足為追名逐利者戒。
十六、狂人之細布
昔狂人,令績師績錦,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粗。
績師大怒,及指控示曰:“此是細縷。”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績師。
【注釋】:績師:紡織師 加意:特别用心地織 恨:不滿意,嫌
譯文:從前有個狂妄的人,命令紡織師織絲綢,命令他要織得非常精細美好。
紡織師特别用心地織,纖細得好像微小的塵粒,狂妄的人還不滿意,嫌太粗。
紡織師很怒惱,就指向天空讓他看:“這就是細微的絲縷。”狂妄的人說:“為什麼看不見?”紡織師說:“這絲縷非常細微,我們紡織工匠中最優秀的師傅尚且看不見,何況是一般的人呢?”
狂妄的人非常喜悅,因而賞謝了紡織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