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孩子的童年

孩子的童年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9 08:45:04

孩子的童年?随看随想蔣夢麟先生的《西潮》,完成于1943年,原是英文撰述,後由作者自己譯為中文如作者所言,該書“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文字親切生動,内容豐富深厚,讀來饒有趣味羅家倫先生在該書的序文中說,這些回憶,“富有哲學内涵和人生風趣……正像珍珠泉的泉水,又如粒粒的明珠,連串地噴了上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孩子的童年?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孩子的童年(童年的教育)1

孩子的童年

随看随想

蔣夢麟先生的《西潮》,完成于1943年,原是英文撰述,後由作者自己譯為中文。如作者所言,該書“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文字親切生動,内容豐富深厚,讀來饒有趣味。羅家倫先生在該書的序文中說,這些回憶,“富有哲學内涵和人生風趣……正像珍珠泉的泉水,又如粒粒的明珠,連串地噴了上來”。

這裡所選的部分,是《西潮》的第一部第三章,原題《童年教育》。記述作者童年的學習生活,從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生命成長的印記,中國教育嬗變的印記,以及時代的印記。文中,“理想、希望和意志”數語,尤為啟人深思。

蔣夢麟(1886—1964),近現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任餘)

在我的童年時代,沒有學校,隻有家塾。我在六歲時進家塾,一般小孩子差不多都在這個年歲“啟蒙”的。

我最先念的書叫《三字經》,每句三個字,而且是押韻的,因此小孩子記起來比較容易。事隔六十多年,我現在還能背出一大半,開頭幾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性善論是儒家人生哲學和教育原理的出發點,這種看法曾對18世紀的大光明時代的法國學派産生過重大的影響。

雖然我現在已經懂得什麼叫“性本善”,在當時卻真莫名其妙。

一日又一日地過去,課程卻一成不變。一本書念完了之後,接着又是一本不知所雲的書。接受訓練的隻是記憶力和耐心……不管學生願意不願意,他們必須守規矩,而且要絕對服從。

在家塾裡念了幾年以後,我漸漸長大了,也記得不少的字。這時先生才開始把課文的意思解釋給我們聽,因此念起書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吃力了。從四書五經裡,我開始慢慢了解做人的道理。按照儒家的理念,做人要先從修身着手,其次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其中深義到後來我才完全體會。

在最初幾年,家塾生活對我而言簡直像監獄,唯一的區别是:真正監獄裡的犯人沒有希望,而家塾的學生們都有着前程無限的憧憬。所有的學者名流、達官貴人不是都經過寒窗苦讀的煎熬嗎?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别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這些成語驅策着我向學問之途邁進,正如初春空氣中的芳香吸引着一匹慵懶的馬兒步向碧綠的草原。否則我恐怕早已丢下書本跑到上海做生意去了。

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說是決定一生榮枯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啟發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學生的興趣,那是舍本逐末的辦法。隻有以啟發理想為主,培養興趣為輔時,興趣才能成為教育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我的家塾裡,課程裡根本沒有運動或體育項目。小孩子們不許拔步飛跑,他們必須保持“體統”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吃過中飯以後,我們得馬上練字。我們簡直被磨得毫無朝氣。

話雖如此,小孩子還是能夠自行設法來滿足他們嬉戲的本能。如果先生不在,家塾可就是我們的天下了。有時候我們把書桌搬在一起,拼成一個戲台在上面演戲。椅子闆凳就成了舞台上的道具。有時候我們就玩捉迷藏……春天來時,放了學我們就去放風筝,風筝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風筝的形式不一,有的像蜈蚣,有的像蝴蝶。夜晚時,我們把一串燈籠随着風筝送到天空,燈籠的數目通常是五個、七個或九個。

滿天星鬥的夏夜,村子裡的小孩子們就捉螢火蟲玩兒。有些小孩子則甯願聽大人們講故事。講故事的大人,手中總是搖着一柄大蒲扇,一方面為了驅暑,一方面也是為了驅逐糾纏不清的蚊子。口中銜旱煙杆,旁邊放着小茶壺,慢條斯理地叙述曆史人物的故事、改朝換代的情形,以及村中的掌故……

小孩子們全都豎起耳朵聽這些故事,這些故事就是我們課外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我童年時的知識範圍,可以說隻局限于四書五經,以及私塾先生和村中長輩所告訴我的事。我背得出不少的古書,也記得很多的故事。因此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說主要的是記憶工作。幸而我生長在鄉村,可以從大自然獲得不少的知識和啟發……河汊的兩岸長着許多桕樹,桕子可以榨油制蠟燭,因此桕樹的土名就叫蠟燭樹。冬天裡農夫們用稻草把樹幹裹起來,春天到了,就把稻草取下燒掉。一般人相信,這種辦法可以産生一種神秘的力量殺死寄生蟲。事實上這件事毫無神奇之處,隻要我們在樹幹上紮上足夠的稻草,寄生蟲就隻好在稻草上産卵,燒掉稻草等于毀掉蟲卵,寄生蟲也就無法繁殖了。

由此可見我的童年教育共有三個來源。第一是在私塾裡念的古書,來自古書的知識,一方面是立身處世的指針,另一方面也成為後來研究現代社會科學的基礎。第二個知識來源是聽故事,這使我在欣賞現代文學方面奠立了基礎。第三個知識來源是對自然的粗淺研究,不過這種粗淺研究的根基卻可以移接現代科學的幼苗。如果我生長在草木稀少的大城市裡,那我勢将失去非常重要的自然訓練的機會,我的一生也可能完全改觀。每一個小孩子所具備的感受力、觀察力、好奇心和理解力等等天賦,都可能被我童年所受的全憑記憶的傳統訓練所窒息。

我得承認,我并沒有像某些同學那樣用功讀書,因為我不喜歡死記,我願意觀察、觸摸、理解。我的先生們認為這是我的不幸,我的個性上的禍根。

我喜歡玩,喜歡聽故事。我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使大人感到讨厭。我喜歡看着稻田裡的青蛙捉蚱蜢,或者鵝鴨在河裡戲水。我欣賞新篁解箨。我的先生認為這些癖好都是禍根。我自己也相信将來不會有出息。但是命運是不可捉摸的,我的這些禍根後來竟成為福因,而先生認定的某些同學的福因結果都證明是禍根。那些好的學生後來有的死于肺痨,有的成為書呆,有的則在西化潮流橫掃中國時無法适應日新月異的環境而落伍了。

(選自蔣夢麟《西潮與新潮》,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中國教師報》2017年08月23日第9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