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測評,快關注差評~
怎樣才能拍出好看的照片?這是托尼上大學入坑了攝影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不怕差友們笑話,自從接觸攝影開始,托尼就覺得器材在拍照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自己到現在已經換過不下五六台相機:
最初為了追求輕便選擇的索尼黑卡 5,後來為了更高可玩性先後換了尼康 D7200、佳能 80D,再後來因為富士的膠片色彩選擇的 X-T20,接着作為生産力的索尼 A7M3,再到現在的 X-T3。
每每看到網絡上别人分享的好看照片,中毒的同時除了關注照片本身構圖色彩與情緒,更多的注意力還是放在拍攝它所用的機身和鏡頭上。
以至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托尼我就是一個妥妥的器材黨,攢夠錢後的究極目标,也僅僅隻是打算在不同品牌的幾台全畫幅相機之間換着玩。
一般傳感器的尺寸大小決定了相機的高低端定位
手機攝像頭的傳感器都在 1 英寸( 13.2*8.8mm )以下
相機傳感器大小:中畫幅>全畫幅>APS-C>4/3畫幅
範圍之所以是全畫幅,是因為在潛意識裡,1 英寸卡片機算是入門,4/3、APS-C 畫幅的相機就算是中端,而全畫幅相機,理所當然的就是高端。
至于哈蘇 ,飛思,徕卡等更頂級的相機,動辄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高昂售價,作為一個普通攝影愛好者的我,那是想都不會想。
直到有機會上手了哈蘇的中畫幅無反( 無反就是我們俗稱的微單相機) X1D II 50C,托尼這才覺得自己拍照的重點不再應該是糾結器材的好壞,而是該回到攝影本身上來。
畢竟拿着頂級相機拍照,如果還拍不好照片,就再也沒借口怪相機不夠好了。
這台相機到底有多貴提到哈蘇這個牌子,不少差友們可能會對它比較陌生,托尼自己也一樣,在沒深入了解之前,對它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價格貴這個層面。
沒曾想它早在 1969 年,就随着阿波羅宇宙飛船首航登上過月球,那幾張被我們熟知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蘇相機拍攝的。
阿波羅11号航天飛機登月照片
圖片來源 NASA
至于這台哈蘇 X1D II 50C 的前代 X1D I,更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台中畫幅無反。
這倒是讓托尼一改原有對它僅僅隻是按情懷賣高價的偏見。
哈蘇從創立到現在已經經曆了漫長的 78 年相機曆史,期間柯達倒閉,祿來被收購,康泰時隕落,沒點技術實力也不會風光至今。
理所當然的,擁有曆史底蘊和技術加持的哈蘇相機,售價自然也不便宜。
托尼手上的這台,光是機身就要 39990,要是再配上一兩個鏡頭,随随便便就到了十萬以上。
也正因如此,托尼在用這台相機的時候,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手滑,幾萬塊瞬間就給摔沒了。。。
不過跟起它的前代和其他中畫幅相機的市場價相比,這台哈蘇的價格已經相當有競争力了。
不那麼中畫幅的外觀要說看到相機的第一眼,托尼就感受到了它從裡到外透露着的精緻感。
簡約方正的造型,全金屬磨砂的機身搭配石墨灰的配色,加上正上方的 Hasselblad 标識雕刻,低調卻不乏質感。
特别是這顆黃色的快門按鈕,看着就很提神,和徕卡相機上的靈魂标志紅色可樂标有的一拼。
在托尼用過的相機裡,如果說索尼相機的設計給我的感覺是偏向工業,富士偏向文藝,佳能偏向舒适,尼康偏向務實。
那麼哈蘇則更偏向于簡約純粹,純粹到全身上下沒有一點多餘的累贅,就是為了攝影而生。
除去精湛的工藝設計外,托尼還驚訝于一台中畫幅的相機,它的體積居然能夠做到如此小巧。
按理來說,相機上搭載的傳感器尺寸越大,為了容納下更大的傳感器,機身體積也就越大。
左中畫幅,右全畫幅
所以全畫幅往往會比殘畫幅相機的體積要來的大些,如果傳感器的尺寸是中畫幅,體積就更大了。
但它卻把重量控制到和全畫幅相機差不多重,在其他中畫幅無反相機裡,體積也算是最小的。
緊湊的機身對于像托尼這種還沒練出麒麟臂的人來說極其友好,外出攜帶幾乎沒有多大壓力。
極其簡便的操控托尼本以為這台相機操作起來會有點難度和門檻,畢竟相機本身的定位就在更高端,更專業的領域上。
但當真正用上了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哈蘇的 UI 操控是我用過的所有相機裡最直觀舒服的。
開機之後,ISO / 光圈 / 快門速度等參數在這塊超大的觸控顯示屏上顯而易見。
調整參數,直接在屏幕上觸摸滑動就能調整。
相機的主菜單界面則采用了簡單的九宮格設計。
拖動或長按就能自定義菜單的布局,可以說就是傻瓜式的操作邏輯。
除了易用性媲美老年機的 UI,它的操控同樣簡便。
光圈 / 快門優先等相機常用的模式切換直接靠轉盤調整,按下轉盤還可以将模式鎖定防誤觸。
手動( MF )/自動( AF )一鍵切換,ISO 和白平衡也單獨設置了切換按鍵,覺得不常用也可以在菜單裡重新自定義兩個按鍵的功能。
快捷鍵加上前後波輪,再配合側邊的五個功能按鍵和屏幕觸控,上手幾乎沒有任何學習成本。
照片的回看與放大也同樣可以通過多指觸摸來完成,就算你用取景器取景,同樣可以在屏幕上滑動手指來對焦。
在這塊可換鏡頭相機中尺寸最大的屏幕上,哈蘇真的是一點也不浪費,充分利用到了極緻,屏幕觀感也可以稱得上是細膩。
整個相機所有的操作和反饋,給托尼一種像是在玩手機的錯覺。
機身自帶熱靴( 用來連接配件的座子 ),兩個 SD UHS-II 卡槽,Type-C 充電口,3.5mm 麥克風和耳機接口,接口配置和擴展倒是和主流的旗艦相機沒有多大區别。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它的屏幕是固定的,并不能左右側翻也不能上下翻轉,不是所有時候都能很舒服的通過取景器來取景。
相機自動對焦的速度适合拍攝靜物或者慢速移動物體,想要抓拍可能就有些吃力了。
現在這台相機暫時也拍不了視頻,想拍視頻還需要等不久後哈蘇更新了固件來支持。
無可挑剔的畫質當然對于一台中畫幅的相機來說,畫質才是人們選擇中畫幅的真正理由。
相信玩相機的差友們都聽說過底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它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左 APS-C,中全畫幅,右中畫幅
這是因為相機的傳感器尺寸越大,單位像素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光線,照片捕捉到的細節會更多,從而擁有更好的色彩還原和更高的寬容度。
之前托尼用 APS-C 和全畫幅相機就能很明顯的體會到傳感器尺寸帶來的差距,到了這台中畫幅相機上,傳感器變大後帶來的差距就更大了。
5000 萬像素的傳感器不是蓋的,拍出的照片放大之後照樣清晰銳利,滿足了像托尼這種數毛黨 對細節的極緻追求。
你能透過模特的眼睛,看到她眼中的風景
16bit 的色彩深度( 儲存 1 像素的顔色所用的二進制位數 )以及 14 檔的動态範圍( 相機所能夠拍出的明暗層次 ),色彩和明暗過渡自然的同時,托尼在後期時對它的畫質和寬容度簡直感動到流淚。
尤其是在暗光環境下,畫面照樣能有純淨的表現,後期可調整空間依舊很大。
1/60 秒 ISO800 f1.9
1/60 秒 ISO400 f1.9
1/60 秒 ISO400 f1.9
1/500 秒 ISO100 f1.9
以上圖片均由哈蘇 X1D II 50C 搭配 XCD 80mm F1.9 拍攝,圖片經過處理,上傳的照片不可避免的又經過了微信的二次壓縮 。
到了這個時候,托尼才終于體會到相機這麼貴錢都花在哪了。
不到四萬,等于白送?以往哈蘇給人感覺是,它并不是适合絕大多數攝影愛好者入手的相機品牌,不是它的相機做的不夠好,而是因為它的價格門檻本身就比較高。
但這次哈蘇 X1D II 不到四萬的機身價格,售價相比于前代可以說是腰斬,不可謂不親民。
如果你問我值不值得買,要是你對畫質有追求的話,并且可以忍受前文提到的那些缺點的話,托尼肯定會說值得。
極緻的畫質和超高的分辨率,帶來的好處是照片經得起後期裁剪和調整,經得起放大和打印,從而在風光、旅遊、人文攝影中擁有了更多的可能和創造性。
在我使用它的整個過程中,感受到的是純粹的攝影,說是相機出色也好,說是信仰加成也罷,那種全身心投入到攝影中的感覺,确實是我在其他相機上不曾體驗過的。
當器材不再是受限因素,那麼決定你照片好壞的,就是相機背後的人的審美了。
“ laji哈蘇,就算白送我我都不會拒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