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5 01:30:57

他仰天大笑出門去,遊遍天下,一路行吟,卻把金陵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胸懷天下,仗劍天涯,卻一生都在求仕路上郁郁不得志;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名滿天下,無人不知,卻被卷進了盛唐由勝轉衰的政治漩渦之中。無論行路多難,他總是一片壯心不已,一點童心未泯,他就是李白。

公元724年,24歲的詩人李白從他的家鄉四川出發,沿江東下,在第二年的秋天來到了南京,這是他離開家鄉遠遊的重要目的地。

此時正值開元十四年,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已然承平日久大唐帝國欣欣向榮,六朝古都金陵自是一派風物繁華。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1

第一次來到金陵的李白,贊歎非凡的六朝風光,也被街頭生動明媚的風土人情打動了。在詩人眼中,金陵城的人,金陵城的景,都是如此美好。讓他忍不住提筆賦詩,寫好景,寫豪情,也寫金陵人的愛情。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2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是太多中國人心目中關乎愛情最純真美好的想象。長幹裡也成了也因此成了金陵城中與愛情相關的一個所在。

這裡原本是六朝到唐代一個熱鬧的市井生活區,人煙稠密,商貿繁榮。2008年南京市博物館在中華門外明大報恩寺遺址内發掘出北宋的長幹寺塔基和地宮,而長幹寺的位置正是長幹裡的所在地。借着這次發現,人們終于可以确定李白詩中傳唱了上千年的長幹裡就位于今天的南京城南長幹寺遺址至中華門鎮淮橋一帶。

寫下《長幹行》的這一年,李白已經在金陵逗留了不少時日,處處是故事的金陵城太适合這位詩人的壯遊,金陵的甘醇美酒正好可以盛下他的一腔詩意豪情,古都的六朝風範,最是适宜寄托他的懷古幽思。

年輕的李白在古老的金陵詩興勃發,流連忘返,但是春天來臨的時候他還是打算離去。這位堪稱盛唐第一天才的文學青年,胸中的遠方并不止于詩,哪怕他的詩早已一騎絕塵,将絕大多少人遠遠甩在了身後。他還要繼續壯遊而行。

金陵子弟的情深意長,李白裝在了詩的世界裡,而後躊躇滿志,策馬而去,去追尋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在他的理想中可以建功立業的世界。這個世界在更廣闊的天地,更在另外一個古都,一個和金陵一樣,也和李白有着不解之緣的古都——長安。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3

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了,按照古人的說法,三十而立。這一年的春夏之交,李白取到南陽郡來到了長安,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大唐帝國的首都。

對于自己的政治才華一向自信的李白,此行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晉見皇帝唐玄宗,一展抱負。

可是乍到京城,一介布衣貿然想見上天子一面無異于試圖一步登天。在天子腳下,李白大部分時間都待在一個地方——終南山。

李白的這一趟終南之行很不順利,要晉見天子首先當然必須引起京城名流的注意。據說當時的宰相張說很願意舉薦才能,善用人才。而另外一位貴人,更是不少文人都想見到的人物——玉真公主。這位玉真公主素來願意與文人墨客交往,又素得唐玄宗信任,經由她舉薦的文人不少,其中就包括與李白同齡的詩人王維。

通過丈人的老同事和朋友的關系,李白輾轉結識了張說宰相的公子,當朝驸馬張垍,希望通過張公子見到玉真公主。

行路難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4

然而,張公子并不是真想幫助李白,李白住在玉真公主别館并沒有等來任何好消息,哪怕他已經專門為玉真公主寫下一首作品,把公主寫成了傳說中的神仙,然而玉真公主并未對他青眼以待,皇帝更是咫尺天涯,大明宮終究天涯咫尺。

第二年的夏天,李白離開了長安,從黃河東下。

将進酒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5

高歌《将進酒》的李白三十六歲,此時距那不得志的長安之行已過去五六年,這位豪情萬丈的詩人并沒有因為終南山的受挫失了銳氣,他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千金散盡還複來。終于真正走進長安城大明宮的機會來了。

這次幫助李白的關鍵人物他的名字雖然在當時可能遠遠不如宰相公子和玉真公主的名聲響亮,但在後來的曆史上卻真正的留名千古。

因為他就是李白在《将進酒》中提到的好友丹丘生。

公元742年,距離上次長安行十來年之後,李白終于又到了京城。不同于上次的投獻無門,這一次李白是得到皇帝的親诏而來,這是一個古代文人的至高榮耀。

受到頂級禮遇的李白毋庸置疑也有配得上這些禮遇的才華。

大明宮裡,詩人縱橫妙筆,為楊貴妃留下了無與倫比的贊美詩。

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秾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大明宮裡的李白沒有可以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他的筆可以獻詩,卻不能q獻策,他的才情隻是皇家酒宴上的佐料,并不能真正讓他立身朝堂。原本一身濟世熱情的詩人難免有一些失落。

當初意氣風發走進大明宮李白,一定想不到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大明宮,以一種看起來非常體面的方式,皇帝賞賜給他不少金銀,送他回家。

在世人面前,賜金放還的離場也算頗為榮耀,甚至再度為他不出世的才情鍍上了一層光環。他在大明宮的經曆,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也有了某種傳奇色彩。

從公元747秋天起,近十年的光景裡,無論南下北上這裡總是李白漫遊的中心點,有時甚至一連住上一兩年,當上了南京的寓公。

金陵仿佛成了他的第二故鄉,石頭城的景色越來越頻繁的入了他的詩中。

然而,同樣是懷古,同樣是追慕六朝的榮光,李白的心境卻與青年時代,與十幾年前頗有不同。

登金陵鳳凰台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6

在鳳凰台,在金陵,李白忍不住懷念長安。

可是長安在浮雲之中,長安已然是追憶,不再是當年可以單純向往的遠方。詩酒人生,仗劍天涯成了詩人的生活主旋律。

十幾年間,李白一路詩酒,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隻是縱情山水之際,他還是沒有忘記報國之思。

行到幽州,李白看到了一個令他大吃一驚的情形。當時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竟然在厲兵秣馬,這是一個危險的信号。但遠離朝堂的詩人沒有機會向長安傳達他的擔憂,唯有幾句詩句寄愁。

不知不覺,老已将至。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7

公元755年,李白已經五十五歲,在這個古人大多已經在家含饴弄孫的年紀,大詩人仍然在路上。

這一年多冬天,李白不祥的預感應驗了,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這場讓大唐命運徹底轉向的的政變也陡然改變了李白的人生後半場。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的戰火一直綿延燃燒着,狼煙四起,生靈塗炭。李白不得不輾轉數地,來到了廬山屏風疊暫避戰亂。

戰亂中的隐居日子,就被一位使者打破了平靜。使者來自永王李璘,玄宗皇帝的第十六子。

在永王三顧茅廬的頻頻邀請下,李白出了山。入幕永王府後,平生第一次從軍的詩人被軍中一派救國殺敵的氣氛深深地感染了。這位浪漫了一輩子的詩人面對戰争同樣是一股浪漫的樂觀情懷。

李白天真的相信,隻要永王一出征,局勢一定會扭轉。他更是自信自己可以像當年晉朝東山再起的謝安那樣,一旦時機到來就能一掃狼煙,為國建功。被昂揚的熱情鼓舞着,詩人寫下了一組《永王東巡歌》

但是向來為李白赢來奇名的詩,這次卻給他帶來了大禍。李白到永王帳下才兩個月,戰時政局已經風雲變幻,奉了老皇帝之命招兵買馬,還打算揮師金陵的永王一下成了新皇的心頭之患,一場兄弟内戰在所難免。

兼濟天下,這個李白終其一生始終無法放棄的理想此時給他帶來了最大的麻煩。盡管朋友們為他四處奔走開脫,然而李白的名聲太大,終究還是背上了一個附逆謀反的罪名。

公元759年,五十九歲的李白不得不以待罪之身前往流放地夜郎。幸好命運不忍心太捉弄大詩人,正在李白奔赴夜郎的途中,忽然喜訊傳來,朝廷有一次大赦,詩人得救了。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獨坐敬亭山客唐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8

公元761年,已經61歲的李白從夜郎回到江南。才安頓了沒幾天,他居然想再次從軍。這一次他打算到東南前線去評定叛亂。磨難種種,還是沒能改變初心。

暮年從軍,李白的一片壯心不已,一點童心未泯。然而歲月終究是不饒人,這一次投軍之旅中就在路過南京時,李白突然發病,來勢洶洶。不得已,他中斷了行程,滞留金陵。不久他回到當塗養病。第二年的暮秋,詩人溘然離世。

浪漫的詩人,不可以沒有一個浪漫的收尾。在世人的眼中,關于李白的一切總是自帶幾分飄然出塵的味道。在李白身上,即使是死亡這樣沉重的句号,世人也願意相信他是天真到可以去水中撈月的酒仙,他是最終回歸了仙位的詩仙。他是獨一無二的李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的七分月光,三分劍氣,以及他書寫下的半個盛唐,時至今日幾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圖騰般的存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不能沒有李白的詩,隻要有李白的詩。人們哪怕是在最尋常的現實生活裡,也可以生出幾分浪漫,幾分詩意。這詩意綿延了1300多年,毫無疑問,他還将繼續綿延下去。

#夏日大作戰#​#李白#​#詩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