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清明節前後,很多人都會去給逝去的先人、親友掃墓。那麼,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掃墓呢?
寒食墓祭——寒食節的故事
清明掃墓,與如今已鮮為人知的寒食節有關。我國古代在清明節前還有一個與清明相連的重要節日——寒食節。寒食在冬至後105日,寒食共有3天,過後就是清明。
談到寒食節,就要說到一個曆史人物——介子推。
據曆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隐居綿山(綿山地處汾河之陰,距今山西介休市區約20公裡),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隻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隻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民俗學家認為,“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确定下來。
清明節與寒食節
清明節和寒食節在許多古詩詞和現代說法中經常相提并論,然而兩者的區别和聯系卻讓很多人覺得雲遮霧繞。
民俗學家認為,清明節與寒食節由風馬牛不相及到相互融合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時期,其演變的文化基礎是中華民族對傳承年節的追求穩定的習慣心理。
民俗學者認為,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系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
一是毫無關聯階段。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項目是家家禁煙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
二是相互交融階段。隋唐五代時期,寒食節的時間确定在冬至後的“一百五”日之時,僅先于清明節一兩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漸已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的内容。
遼宋金元時期,寒食節主要活動項目由禁煙吃冷食、掃墓逐漸向踏青等娛樂活動轉化,這時的寒食節活動有時被稱作“寒食”,有時則稱“清明”,寒食節與清明節處在“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時期。
第三,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階段。随着時間的推移,由于寒食節中主要項目-禁煙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到清代,寒食節流行的一些項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為節日的活動主項目。這一時期,“寒食”名稱盡管在一些文獻、方志和文人作品中還不時出現,但“清明”稱謂成為主流說法。
民俗學者認為,縱觀這兩個節日的演變軌迹可以發現,寒食節式微的時候,清明節就從一個單純農事節氣上升為一個大的節日,這說明清明節的産生,是借用了寒食節的節期,寒食僅先于清明一兩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後者借用了。這種借用的文化基礎是人們世世代代傳承、積澱下來的對年節節期的習慣心理。
清明節與上巳節
當今的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踏青訪春”。這和古時的上巳節有關。民俗專家說, 漢朝已有上巳節。上巳節最早是在每年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人們會在這一天結伴去水邊嬉戲,洗頭洗腳,以求祛病消災。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雲雲,就是對唐代長安上巳節節日盛景的描繪。
唐、宋以後,特别是明、清以後,上巳日水邊洗濯祛病的含義逐漸淡化,而踏青春遊意味漸濃。民間男女大多結伴去郊外水邊踏青洗濯,郊遊運動,留下許多“人面桃花”之類的趣話;而文人雅士更有“曲水流觞”、飲宴唱和之會。
由于上巳節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大地一派生機,桃紅柳綠,春意盎然。人們在掃墓之餘,就在郊外聚會冷餐,古時放風筝、蕩秋千、蹴鞠、打馬球、射柳不一而足,今時賞花掠影、快艇輕舟、航模飛碟花樣翻新。
有一種風叫“清明風”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劉曉峰說,據考證,清明源于“清明風”。我國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風”都起了名字:東風叫明庶風、南風叫景風(亦名凱風),西風叫阊闾風,北風叫廣莫風,東北風叫條風(又叫融風),東南風叫清明風,西北風叫不周風,西南風叫涼風。
“清明風是一年中的八風之一,是冬至後吹過45天條風和45天景風以後吹來的溫暖清新的風。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霏霏、和風拂拂,正是種植莊稼的大好時節,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所喜歡的。”劉曉峰說。
劉曉峰認為,“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劉曉峰說,“我國古代在清明節前還有一個與清明相連的重要節日——寒食節。寒食在冬至後105日,寒食共有3天,過後就是清明,因此清明節正好在冬至後的第108天。”
他認為,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掃墓注意事項
1. 現在提倡環保掃墓,許多公墓都會有明确的“禁止鳴炮”的告示。小編覺得,放鞭炮有幾點壞處,一是聲音喧鬧,驚擾了先人;二是鞭炮一炸起來,就會四下飛濺,可能會傷害到旁人;三是公墓多有樹木,如果天氣幹燥又有風,很容易引燃樹枝造成火災。所以,權衡考慮,還是用鮮花代替鞭炮,既文明又安全。
2.關于花的選擇,由于菊花自古就被賦予了寄托思念之意,所以基本上都是選擇菊花。小七家鄉這邊多以黃菊為主,不過嚴格來說,應該是白菊最為恰當,黃菊代表長壽,其實是更适合看望病人。
3.當你準備要出發前往墓地時,最好不要吃肉食,或者幹脆就不要再吃了,這樣才是表示對先人的尊敬。同時要注意一下儀表,不能邋裡邋遢就出門,那樣是很不禮貌的。
4.關于服裝的選擇,應以素色為主,如黑色、白色、灰色等比較莊重的顔色,切忌大紅大紫。同時注意不能化濃妝,也不要戴紅色的首飾。如果要撐傘,也要避免紅色的傘。
5.掃墓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情,因此不能用遊玩踏青的心态來對待。在墓地不能大聲喧嘩、嬉笑打鬧,也不能對别人家的墓碑指手畫腳,更不能從墳墓和祭品上跨過去,這些都是對先人極不尊重的表現,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亵渎!
6.出門前應該帶上小掃帚、毛巾,去給墓地打掃一下衛生,清理落葉、灰塵。等到打掃幹淨以後,再行祭祀,這也是表達對先人的敬意。
7.假如家中有多位先人需要去祭拜,須按照長幼順序依次祭奠,切不可亂了順序。
清明掃墓小常識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被正式确立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含義都是一樣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将墓園打掃幹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筝,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嗎? 不是,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寅時。古代曆法中,為一。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但是,仁文老師提醒朋友們,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
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适合看望病人。
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掃墓為何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将帶來的香燭冥镪、鮮花果品、紙錢、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随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镪,奠酒(即将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可以聚餐飲酒,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随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别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亵渎,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并不隻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着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仁文老師特别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将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清明節什麼情況 “燒包袱”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種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隻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清明節穿衣配飾有講究嗎 ?有,特别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當然需要講究,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衆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清明節祭掃的具體日期如何确定 ?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有的稱"前三後三";有的在清明前後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綜合整理自新華社等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群衆》雜志官方微信公衆号(qunzh_193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