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言”部的三個漢字:“誰、諽、讕”。其中“誰、讕”在現代漢語簡化為“誰、讕”。而“誰”字又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入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誰”。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誰(誰)。讀音有兩個,讀shuí,又讀shéi。但兩個讀音字義完全一樣。《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誰,何也。從言,隹聲。”形聲字。本義是诃問、責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校作:“誰,誰诃也。”注雲:“三字為句,各本少誰字,誤删之也。”徐灏《段注箋》:“錢雲:‘今京師诃止人猶曰誰。’灏按:誰、何皆責問之詞。屬文者連言之,則曰誰何耳。”
在現代漢語,“誰”用作代詞。表示疑問,有兩個用法:
其一,指事物,相當于“什麼”。《論語·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能與什麼事物打交道呢?
(孔子與人群)
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裡的“誰”也是這個用法。
其二、指某個人、某些人,相當于“哪個”。《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我騙哪個呢?騙上天吧!
(孔子像)
杜甫《杜鵑行》:“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這裡的“誰”也指“哪個”。
本義之外,“誰”還有其他用法:
(1)用作副詞。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哪”。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
(白居易像)
(2)用作助詞。用于句首,無實義。《詩·陳風·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鄭玄箋:“誰昔,昔也。”“誰昔”,其實就是“昔”,從前。知道他也不改正,從前就是這德行。
此外,“誰”還是姓氏。《萬姓統譜·支韻》:“誰,本朝誰龍,南部人,正德間九江府照磨”(照磨,官名)。
“誰”的小篆寫法如圖:
(誰的小篆寫法)
2、諽。讀gé。《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諽,飾也。一曰更也。從言,革聲。讀若戒。”形聲字。本義有兩個,其一是整饬、整治。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作“饬也。”注雲:“作‘飾’誤,諽與悈(讀jiè,又讀kè)音義同。”也就是說,這裡的“飾”,應當是“饬”的誤抄。而後面的【讀若“戒”】,實際上應是【讀若“悈”】。這裡的“革聲”其實聲中有義,“革”是改變的意思,語言是思維的表征,在思想上、語言上改變才能付諸行動,所以從“言”,改變是因,整治是果。
(整饬的古籍)
另一本義通“革”,改變。就是許慎所說的“一曰更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諽,與革音義同。”卷子本《玉篇·言部》:“諽,野王案:‘諽,猶改變也。’”
本義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本義之外,諽還指謹嚴,謹慎。《廣韻·麥韻》:“諽,謹也。”
“諽”的小篆寫法如圖:
(諽的小篆寫法)
3、讕(讕)。讀lá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讕,怟讕也。從言,闌聲。”形聲字。本義是抵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各本作诋,誤。抵讕,猶今俗語抵賴也。”姚文田嚴可均《說文校議》認為《說文》無“怟”字,作“怟”誤。顯然,這裡的“怟”很可能是後人抄錯字了。許慎的原文應該就是“抵讕”。
(抵賴)
這裡的“闌聲”其實也聲中有義,因為《說文解字》:“闌,門遮也。”指的是門的栅欄,門檻,把人擋在栅欄之外,門檻之外,可不就是有抵賴的意思嗎。
《漢書·文三王傳》:“王陽病抵讕,置辭嬌嫚,不首主令,與背畔亡巽。”(梁王)卻裝病抵賴,言辭傲慢,不低頭認罪,就法令來說與背叛無異。
本義之外,讕還指誣賴,誣陷。《玉篇·言部》:“讕,誣言相加被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诘其名實,觀其離合,則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已。”王道焜注:“讕,誣言相加。”魯迅《書信·緻李秉中(一九三一年二月四日)》:“小報記者盛造讕言,或載我之罪狀,或叙我之住址,意在諷喻當局,加以搜捕。”
(《魯迅全集》中的書信)
“讕”的小篆寫法如圖:
(讕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70,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