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都希望他們的一生是平安順遂。然而現實很骨感,沒有誰會是永遠生活在溫室裡,總是會經曆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而且在面對這些風雨的時候,很多的孩子内心變得脆弱,沮喪、焦慮,甚至情緒崩潰。
有一天下午,兩名老師帶着小朋友們玩遊戲—套圈圈,大部分小朋友不管有沒有套中都玩得很開心,唯獨其中一名小女孩豆豆。她每個小朋友一共有5次套圈機會,但是她幾乎都沒有套中,每當她看到自己沒套中時,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遊戲結束之後更是直接情緒崩潰坐回去轉身哭了。
豆豆平常的時候也是如此,無法忍受不順心的事情,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接納挫折的能力。長此以往,對于她以後的成長也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勇敢面對,正确引導。
孩子教育是每個家庭、每對父母的重要話題,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内心強大呢?
《心理韌性》這本書是由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的學生,也是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團隊的中堅力量-安妮經曆閱讀無數的學術文獻并進行大量研究和實踐所著,在書中講到,面對困境,就要增強孩子心理韌性,不要一味的沮喪、焦慮。
首先,适當放低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無不是中國每一個家庭、每對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隻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會如自己期望的那樣完美成長,隻會讓他們變得不開心、不自信,可能會從心裡覺得自己為什麼沒有向父母期望的那樣成長,以至于對自己産生懷疑,不自信等等。對此,現實或許我們無法改變,那為何不适當的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呢?
曾經有一位母親每天不辭辛勞的工作着,掙的錢幾乎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相應的她對于兒子有着極高的期望,希望兒子能次次成績優秀拿第一,長大後出人頭地。不讓兒子交朋友,讓他一心都撲在學習上,而且成績有所下降的時候,她總會對着兒子抱怨這樣的成績以後能考上好的大學嗎?找到好的工作嗎?
就這樣,這個兒子一直生活在母親極高的期望中,漸漸地他内心變得壓抑、焦慮,最後更是造成他走上了不歸路,更是對母親說自己後來知道自己獲得意義就是為了離開自己的母親。
造成最後悲慘結局的緣由是什麼?是母親對孩子太高的期望值,以至于結果一旦低于自己的期望就會開始抱怨,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降低,所以要适當的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獲得更自在、快樂。
其次,讓孩子積極面對壓力,提升心理韌性。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一味地規避壓力,隻會讓孩子遇事就逃避。而且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減輕或者避免壓力是無法提高應對逆境的能力。恰恰相反的是,隻有積極去面對和應對壓力才能提升孩子的心理韌性,讓孩子更堅強地成長。
巴菲特小兒子彼得在自己的音樂事業初期就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就是如此,他也不曾放棄過對未來的希望,而這無益于他的父親巴菲特對他從小的教育。
在彼得很小的時候,每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父親都會教育他挫折隻是成功前的甜點,隻會讓人越挫越勇,而且隻有積極面對以後才會更好。也因此,彼得不管遇到什麼事,自己的音樂事業都會繼續下去,而且越來越好。
美國作家海明威曾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跟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最後,正确引導孩子應對挫折的技巧。
其實,人的耐挫力和心理免疫力比較低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少應對技能。當孩子不知道高如何應對的時候,就會感到生氣、郁悶或者焦慮,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教他們應對的技能。
例如當看到孩子因挫折而情緒激動的時候,父母對此不要有太大的反應,要引導孩子将自己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讓他們不僅看到自己的情緒,而且還學到遇事要學會用适當的方式自然表達情緒;
與此同時,教會孩子平靜的技巧。可以做做深呼吸,給自己一定的心裡暗示讓自己平靜下來,而非逃避;最後,幫助孩子通過一些創造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挫折之後可以詢問孩子解決的措施,不要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這會适得其反。
總之,《心理韌性》這本書會讓我們了解更多關于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耐挫力和心理免疫力,也會有很多通俗易懂,大量的實踐案例來做示範,讓父母更好的學會引導、培養孩子擁有強大的内心。
#讀書不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