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海網
台海網12月19日訊 據閩南日報微信報道 連日來,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成功申遺刷遍了朋友圈,可你知道嗎,在漳州有一項非遺技能——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傳承千年,正等待走出“深閨”綻放新生。
一介草木,與漳州曆史接續血脈,已近千年。
在漳州,中藥炮制技術由來已久,多以名藥、名店、名方為載體,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形成一整套炮制流程和技藝。
其中,有據可查的漳州民間中成藥就有片仔癀(八寶丹)、銅青、采芸居神曲等。專業制售中成藥的作坊也有同普堂藥局、天益壽藥店等老藥店。
代更替、後繼無人,本土特色炮制法及品種式微,臨床使用炮制品的比例和品種也越來越少。如何讓老手藝重獲新生,成為當務之急。
日前,在我市首次舉行的傳統中醫藥名老藥工評選中,9位匠人脫穎而出,他們中年齡最高83歲,平均年齡為66歲。
與此同時,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為逐漸消逝的傳統中醫藥炮制特色技術留下火種。
未來,我市還将開設名老藥工工作室,屆時,老技藝人将以一生的學養濃縮時間和空間,把工藝傳承給下一代後繼者。
精選藥材 記者 張旭 攝
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入選市級非遺
日前,漳州市公布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上榜。
漳州重視中藥炮制技術由來已久,傳承發展至今已近千年。據記載,唐朝陳政率府兵入漳,中原醫術傳入漳州,後輩名醫輩出。加之漳州中藥野生資源豐富,經唐宋明清,形成了一整套炮制技藝。
漳州中藥炮制技術包含藥材篩選、切制加工、輔料配搭、炮制工藝、後期保存等各個環節,流程規範,技藝成熟。主要以名藥、名店、名方為載體,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至今。
明年漳州市将建名老藥工工作室
為做好傳統中藥炮制、制劑技術工藝和老藥工經驗傳承推廣,明年起,我市将推進漳州市名老藥工工作室建設,建設周期兩年。
工作室以師承形式開展工作,每個工作室至少配備一名導師,每名導師配有1-3名相對固定的繼承人,繼承人須有大專及以上學曆,且從事中藥工作10年以上等。
工作室将以繼承導師學術思想、加強中藥臨床實踐、定期開展學術活動、鑽研中藥經典理論為依托,導師每月至少面授一次,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傳統中藥生産操作理論實踐,每半年至少開展一次學術研讨或學術講座,定期批閱繼承人學習筆記,旨在進一步發揮名老藥工示範引領、傳承創新作用。
此外,漳州市中醫院将根據名老藥工遴選帶徒數量,給予每位名老藥工每帶徒一人獎勵補助一萬元,總額最多不超過3萬元的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工作室設備和學習用品配置,導師帶教勞務費和繼承人學習期間生活補助,人員外出學習、論文發表、學術研讨、申報科研和建立數據庫等。
曾經全市各縣都有制劑室
市中醫院34種院内中藥制劑曾蜚聲國内外
在漳州市中醫院傳統中藥炮制特色技術展示廳,不足10平方米的空間内,陳列着中藥炮制的老物件、醫藥古籍和中藥材标本,“它們串聯了漳州傳統中醫藥的發展曆史。”漳州市中醫院副主任中藥師林漢欽說。
名老藥工嚴筆耕演示藥匾篩藥 記者 張旭 攝
見到這些老物件,芗城區祝安堂藥店的中藥制劑師傅嚴筆耕來了興緻,他顫巍巍地拿起一個藥匾,端近眼前,細緻地摩挲起來,“篩藥的藥匾需要足夠細密,連一粒小米粒都不能通過。”
從業61年、年屆83歲的嚴筆耕熟練地上下搖晃起藥匾,“制作藥丸,要先在藥匾上輕輕刷上一層清水,再撒上藥粉。”為了滾出大小相同的藥丸,嚴筆耕需要把握好轉動藥匾的力道和平衡度, “直到藥丸在藥匾上跳起來。”
漳州傳統中藥炮制特色技術主要包括炮制輔料選用、炮制品加工制作和特色炮制工藝。至今仍保留着傳統名方、名藥及獨具特色的中藥炮制方法。
名老藥工何鴻欽稱量藥材 記者 張旭 攝
鼎盛時期,漳州市中醫院制劑中心的34種院内中藥制劑蜚聲國内外。那時,幾乎全市各縣都有加工炮制中藥的中藥制劑室。明清兩代,漳州名中醫頗多,開藥方之時,均教百姓炮制之法,經曆代經驗積累,形成一整套炮制秩序。南宋後,漳州陸續出現自制中成藥,有據可查的著名民間中成藥有片仔癀(八寶丹)、銅青、芸居神曲、老笃誠盒莊人參等。清代民間,專業制售中成藥的作坊有同普堂藥局、笃誠名記、笃誠麟記和天益壽藥店等。
漳州還有炮制中藥的獨門“必殺技”。
1961年,漳州市醫學科學研究所組織有關專家編印了《漳州市常用中藥加工炮制法》,記載222種常用中藥的炮制加工方法。
“就拿最簡單的蒸煮熟地來說,一般的炮制手段主要是用水蒸煮,但在漳州,就會加入生姜、砂仁,克服熟地黃比較滋膩,影響消化吸收的藥性。”漳州市中醫院主任中藥師林向前說道。
手指一搓就知道是否地道
眼觀嘴嘗鼻聞,假藥材哪裡跑
在一罐蜜麻黃前,從業62年的主管中藥師呂春禧和從業55年的副主任中藥師何鴻欽停下腳步,呂春禧拾起蜜麻黃,手指一搓,鼻子一聞,眉頭一緊:“蜜加得不夠,飲片摸起來沒有黏滑的手感。” 呂春禧說道。
名老藥工呂春禧講解蜜麻黃制作過程 記者 張旭 攝
呂春禧1959年進入漳州市中醫院(其前身為漳州市第五聯合診所)工作,經曆過用腳在碾槽上碾藥的學徒生活,“每天要碾出幾十斤‘退癀散’,還要将拇指粗的蘇木藥材碾成粗粉末。”他說,“汗水經常流進眼睛裡,蜇得人生疼也顧不上擦。”
對于藥材的選取和炮制,老藥工也有幾近“執着”的要求。“比如,藥方中浮小麥必須是小麥未成熟穎果,而不能用成熟的小麥,更不能因為裡面大部分都是面粉而用面粉或面包替代。”林向前侃侃而談,道出傳統中藥材鑒别、中藥炮制、中藥制劑的門道。
名老藥工林向前炮制藥材 記者 張旭 攝
百聞不如一見。在漳州市中醫院藥劑室,林向前向我們展示起了古法炮制“焦山楂”。“像不像炒菜?” 而這樣簡單的動作卻有很深的門道,“制作一方藥劑,是對藥材的拿捏配比,是對操作時間的精妙運用。” 林向前說,“為了讓每種藥均勻受熱,不僅要注重炮制火候,炒制的時候還需将兩邊的藥材往鍋中間聚攏,再把中間的藥材撥向鍋的兩邊,反複翻動确保藥材受熱均勻、藥性一緻。”而就是這樣簡單的炮制工序,林向前堅持了31年。
眼觀、嘴嘗、鼻聞,什麼樣的假冒僞劣藥材,在老藥工眼裡都無處遁形。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藥生産老工程師、片仔癀制作工藝傳承人陳佩嬌将片仔癀由原始做法,通過原料把關、工藝流程控制等方式,制作成符合國際水平管理規範的成藥、量化生産。
而陳佩嬌的“火眼金睛”也在制藥廠裡出了名。有一次,供貨商将混有假牛黃和膽紅素的“牛黃”原料放在了制作片仔癀的倉庫。“這顔色不對。”陳佩嬌當即指出,有效避免了損失。
古法炮制技術逐漸式微
列入“非遺”期待後繼者
日前,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這讓老藥工承擔起一份責任:守望後繼者。
但令他們尴尬的是,中藥炮制技術卻成為年輕人眼中“又累又苦還賺不到錢的行當”。
名老藥工嚴筆耕用切藥刀切藥 記者 沈昊鵬 攝
1988年,嚴筆耕從永安鐵路醫院回漳州,重啟父輩創建的祝安堂藥店的傳統中藥業務,至今已有32個年頭。
在9名老藥工中,他是唯一入選的“民間藥劑師”。62年來,他躬耕中醫藥事業,對中藥500味飲片加工炮制和中藥丸、散、膏、片劑生産都頗有經驗。如今,他将衣缽傳給兒孫,從最簡單的稱藥、切藥開始教,希望從父輩傳帶下來的手藝能延傳下去。“那些祖傳下來的老手藝,不能在我這斷了去。” 嚴筆耕說道。
而令人遺憾的是,更多的中藥炮制技術卻面臨着技術斷檔的困境,瀕臨失傳。
01為何興盛一時的漳州中藥炮制技藝逐漸走向式微?
林漢欽表示,到了解放初期公司合營階段,許多老藥店和診所或者改行組建聯合診所,能獨立生存下來的藥鋪也沒有幾家,如老瑞林、漳州老至誠、漳州老仁瑞、祝安堂等,也都是八九十年代才恢複經營。
在工業流水線取代傳統手工藝的今天,一方面,随着現代中醫藥與國際接軌,許多達不到标準的醫院制劑室和中藥飲片廠被取締,于是許多有地方特色的中藥炮制技術也因此絕迹。
此外,目前市面上統一的中藥飲片炮制規範标準,也讓許多有地方特色的小飲片廠因經營不善或達不到條件被迫關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藥炮制技術因此退出曆史舞台。
市衛健委中醫科科長楊毅國表示,目前中醫藥制劑雖然有納入醫保體系,但是價格低廉。“由于制劑室建設要求嚴格,生産成本較高,大部分醫療機構的制劑室都處于年年虧損狀态,所以許多中醫醫院幹脆将已有的中藥制劑室關停或者拆除,造成傳統制劑無法正常生産惠及百姓。”
林漢欽認為,加強對傳統中醫藥知識産權的保護也是推進漳州傳統中醫藥産業發展的題中之意。“我國不少現代中藥沒有申請專利。因為申請專利意味着将方劑全部公開,他人隻要在現有方劑基礎上稍作改動,就可得到一個新的方劑。不公開方劑難以獲得專利,公開了則可能導緻方劑價值受損,這是中醫藥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02漳州擁有這麼好的東西,如何傳承下去?楊毅國表示,目前,我市正重新收集編印《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一書。同時,漳州名老藥工工作室建設也正穩步推進,将進一步做好傳統中藥炮制、制劑技術工藝和老藥工經驗的挖掘整理、傳承推廣。(來源:閩南日報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