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1724—1805),字曉岚,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清代學者、文學家。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閱微草堂筆記》主要講述各種狐鬼怪談、奇聞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課文解讀】《河中石獸》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内容是石獸掉進了河裡,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遊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結論。文章講述了一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歌頌了富有實踐經驗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諷刺了儒道學的自以為高明。對于人們的思維和認識具有較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課本插圖
一、課文字詞詳解滄州南一寺臨①河幹②(gān),山門③圮④(pǐ)于⑤河,二石獸并⑥沉焉⑦。
①臨:靠近。②河幹:河岸。③山門:佛寺的外門。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當于“于之”,在那裡。
閱①十餘②歲③,僧募金④重修,求⑤二石獸于水中,竟⑥不可得,以為⑦順流下⑧矣。
①閱:經過,經曆。②餘:多。③歲:年。④募金:募集資金。⑤求:尋找。⑥竟:終了,最後。⑦以為:認為。⑧下:動詞,流到下遊。
棹①(zhào)數小舟,曳②(yè)鐵钯(pá),尋十餘裡無迹③。
①棹:劃(船)。②曳:拖。③迹:蹤迹。
一講學家①設帳②寺中,聞之笑曰:“爾輩③不能究④物理⑤。是非⑥木杮(fèi),
①講學家:講學的人。②設帳:設館教書。③爾輩:你們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⑥是非:這不是。
豈①能為②暴漲③攜④之去⑤?乃石性堅重⑥,沙性松浮,湮⑦(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①豈:怎麼,哪裡。②為:被。③暴漲:暴漲的大水。④攜:帶。⑤去:離開。⑥石性堅重: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⑦湮:埋沒。
沿河求之,不亦颠①乎?”衆服②為③确論④。
①颠:精神失常,後來寫作“癫”。②服:信服。③為:認為。④确論:正确的言論。
一老河兵①聞之,又笑曰:“凡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③上流。蓋④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①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②凡:表示範圍,所有的。③于:到。④蓋:表示議論的句首語氣詞。
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①,必于石下迎水處齧②(niè)沙為坎穴③。漸激④漸深,至石之半,
①反激之力: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②齧:咬,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沖。
石必倒擲①坎穴中。如是②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③,遂④反⑤溯流⑥逆上矣。
①倒擲:傾倒掉入。②如是:像這樣。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
求之下流,固①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②其言,果③得于數裡外。
①固:本來。②如:按照。③果:果然。
然則①天下之事,但②知其一③,不知其二④者多矣,可據理⑤臆(yì)斷⑥欤⑦(yú)?
①然則:既然這樣,那麼。②但:隻。③其一:表面現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據理:根據某個道理。⑥臆斷:主觀地判斷。⑦欤:嗎。
(一)通假字求之下流,固颠 颠:通“癫”,瘋狂。
(二)古今異義(三)詞類活用
(四)一詞多義
二、重點句子翻譯
1.爾輩不能究物理。
【譯文】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文】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大水帶走呢?
3.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譯文】(石獸)埋沒在沙層上,越沉越深罷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譯文】順着河流(即下遊)尋找石獸,不是很瘋狂嗎?
5.衆服為确論。
【譯文】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确的言論。
6.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譯文】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譯文】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再翻轉。不停地翻轉,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譯文】到河的下遊尋找石獸,本來就瘋狂;在原地深處尋找它,不是更瘋狂嗎?
9.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
【譯文】照他的話,果然在幾裡外尋到了(石獸)。
10.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譯文】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隻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三、課文分析1.比較文中的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的位置、理由及結果。
2.比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閱十餘歲”“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說明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沾沾自喜。
3.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而寺僧與講學家都錯了呢?
寺僧:隻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4.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告訴人們凡事要全面具體分析,不可主觀臆斷。
原句: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解釋: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5.試分析講學家與老河兵“笑”的含義。
講學家的“笑”,是嘲笑“順流而下”去尋找石獸的做法,說明講學家自以為是,空有理論,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講學家的認識錯誤,衆人糊塗,輕信講學家的說法,說明老河兵閱曆深廣,有實踐經驗。
6.老河兵比講學家高明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實踐經驗,聯系水流、泥沙與石獸三者關系綜合判斷,得出結論。
7.本文在寫法上層層鋪墊,最後得出結論。請結合課文具體分析。
課文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作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是“衆服為确論”,并且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颠”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後寫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裡外”的結果,巧妙地表現自信的講學家“不更颠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需要打印的朋友請關注本頭條号,私信發送關鍵詞“ 050701 ”即可獲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