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這一天是消費者維權的日子。提倡賣真貨,杜絕假貨,也是每個商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是這世界上造假賣假貨的人太多了。酒友們買酒時候,肯定都會先懷疑:這酒是真的嗎?買到假酒,不僅金錢上受到了損失,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可能會出現頭暈,惡心的症狀,真是讓人想發誓再也不喝酒了。
所謂: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留人心。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些常見的假酒套路,幫大家避一避雷!
1.特供酒
特供,内供,專供、特制……是物資供應并不充分的年代,特能顯“面子”的産物,但是随着市場經濟的繁榮,所謂的“X供”、“X制”已經失去了市場土壤,但是在很多消費者心中,仍帶有很強的心理暗示。
早在2013年,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就已經下發相關通知,不準生産标注“特供”、“專供”、“專用”、“特制”、“特需”等字樣的白酒。貴州茅台、五糧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一線知名酒企業都早聲明過,市場上打着他們招牌出售的“特供”、“專供”、“專用”、“特制”、“特需”等酒均非自己生産,是假酒。
國家不讓标注,正牌廠家沒有産,所以下次再看見“特供”酒,記得揮手拜拜。
2.貼牌酒
貼牌酒就是一些知名企業或有錢的老闆用自己注冊的商标通過品牌企業下屬分支酒廠生産并加以推廣銷售的酒。或者是一些資質差的小酒廠給一些大品牌酒企交納一些費用,以傍名牌的形式出現。
知名品牌酒企的确市場大,可是貼牌商太多,供貨無法滿足,隻有收夠一些酒廠來充足貨源滿足貼牌産品生産需要。往往貼牌酒追求的是資金快速回倉的形式推向市場,追求利益最大化,當然酒的包裝很華麗,但品質較為一般。
當消費者買回家品嘗後發現和自己想象中的品牌酒差别太大,會認為這是假酒,最終受害者的除了有品牌方,還有我們的消費者。
所以,酒友圈的行家一直建議大家,喝酒最好選擇品牌商的嫡系酒,貼牌酒不建議去喝,雖然很便宜,但和我們想象中的名酒出入很大。
怎麼避開貼牌酒呢?大家可以收藏下面這張買酒口訣,都是酒友總結出來的。
3.後封膜
後封膜屬于造假的現象。比如某些酒經過若幹年後出現跑酒,造假者撕掉原來的膜,重新注入部分新酒,達到品相完美,而後再附上一層膜,這就是後封膜。此外,某些老酒因為時間長遠,膜較脆或已脫落,酒的價值受到影響,同時也不利于酒的收藏鑒定,造假者為實現高價銷售,重新再封上一層膜混人眼目,也為後封膜。
4.後貼标
在老酒收藏過程中,造假者針對某些年份較晚的酒,撕掉原标,換上年代更為久遠的酒标,以此充當年份更早的酒謀取更高的利益,視為後貼标。
5.打孔酒
打孔即在瓶子上鑽孔,然後注入酒,增加酒的重量,或者換酒。這種手段主要出現在茅台酒上,但近年連郎酒也有此造假出現。打孔的地方主要在一些不明顯看到的地方,例如:酒标後、飄帶下、蓋頂和蓋側面等。這些地方由于位置不明顯,通常容易被收藏者疏忽。
6.發黴、長毛的未必是老酒
現在酒市場流行一句話:“酒越陳越好”,而且市場上的老酒價值都比新酒高出許多,所以一些商家為了表明自己家的酒是老酒,亮出黴迹斑斑的酒瓶,這種場景讓消費者一看就會覺得是儲存的時間長了。其實,這隻是有人打着老酒的旗号欺騙消費者。
在業内一些專家的觀點表明:食品外包裝上發黴或者長毛是不允許售賣和食用的,如果一些人賣發黴的老酒,那肯定有人故意忽悠消費者的。這種方法很有可能是人為的,比如在酒壇裡随便灌點酒,然後混合面粉、醬油、豆漿,産生菌類導緻其發黴,在把其放在潮濕陰暗處一個星期左右,形成發黴“老酒”的假象。
廣大消費者在購買酒類産品尤其是高端酒類産品時,一定要擦亮雙眼,盡可能選擇正規購買渠道,避免買到假貨,維權困難。為了不花冤枉錢,多學習一些分辨白酒品質的知識,也是很實在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