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明年世界超小的房子怎麼造

明年世界超小的房子怎麼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00:08:01

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号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495秒後,問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進入預定軌道。

25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組合體在軌完成交會對接。這是空間站有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首次進行空間交會對接。

25日10時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員乘組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個艙段,也是首個科學實驗艙。此次發射前後有哪些動人細節?中國太空家園的“新居”有哪些技術突破?

毫米“計較”,打造更大更強太空“新居”

“問天實驗艙是空間站家族裡的大塊頭,艙體總長17.9米,發射重量達23噸,是我國目前最重、尺寸最大的單體飛行器,功能強大、結構複雜、指标先進。”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張昊介紹。

“更大、更強、更全、更優、更細”——為使問天實驗艙達到這樣的目标,設計研制隊伍團結攻克了一系列工藝瓶頸,研發了多項關鍵技術,最終得以保證問天實驗艙高質量交付、成功發射。

明年世界超小的房子怎麼造(太空新居是怎樣建造的)1

問天實驗艙模拟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問天實驗艙中的工作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載人密封航天器艙體,艙段長度近10米。為了保證艙外安裝載荷的正常工作,艙外72個設備支架的接口精度要求非常高。但正是因為“個子大”,艙體結構上的精密接口尺寸受溫度的影響也被放大,導緻支架裝調過程中測量誤差大。

與此同時,當前大型艙體研制使用的廠房空間大,産品研制周期長,實現廠房長時間恒定溫度環境的難度很大。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載人航天領域總師趙長喜帶領團隊,巧妙提出了一種虛拟恒溫測量方法,依靠數學矩陣計算原理,使易受溫度影響的測量環節可靠穩定,最終實現了支架裝配的高精度,成功為問天實驗艙這個大體格雕琢出一個精準的外形,保證了問天實驗艙艙外載荷的高可靠工作。

氣閘艙是問天實驗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未來航天員的主要出艙通道。然而要在艙體的柱段上進行出艙艙門焊接,給研制人員出了難題。以往的型号艙門處大多為規則的平面曲線焊縫,焊接厚度僅2毫米,而這個艙門焊接的位置在一個馬鞍形空間曲面上,焊接厚度還增加到5毫米,傳統的手工焊接已無法滿足要求。經過反複研究測試和大量工藝試驗,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研制人員提出了空間曲線自動化焊接新技術,自主研發了可柔性變化的焊接工裝,順利完成了密封艙艙門門框的焊接,各項指标均滿足設計要求。

正是近乎苛刻的對完美的追求,才打造出更優質的太空之家。

精确精準,護航空間站“萬無一失”

中國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這3個艙段的發射任務都由長五B火箭執行。2021年4月29日,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天和核心艙,打響了空間站建造的開局之戰。一年後,問天實驗艙發射,長五B研制團隊再次執“箭”出征。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五B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說,此次長五B發射問天艙,是我國大型低溫火箭首次執行交會對接任務,“零窗口”發射對火箭的運載能力、入軌精度和發射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圍繞任務特點,研制團隊用一年時間完成了30多項全箭飛行可靠性提升工作。

婁路亮說,交會對接就好比在太空“穿針引線”,為了更加精準、可靠地完成任務,長五B團隊在優化射前流程、拓展發射窗口和提升運載能力上尋求突破。

研制團隊首先将各系統環環相扣的工作流程由“串聯”調整為“并聯”,為火箭點火前預留2分30秒的故障處理時間。然後,“在滿足入軌精度的要求下,用“起飛時間修正技術”将發射窗口擴寬至2分30秒,即使火箭沒能完全按照預定窗口發射,也能在這個時間内通過後期的軌道修正精準完成入軌和交會對接。

團隊還将長五B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至不低于23 噸。但大推力火箭精準入軌的難度也會變大,這就如同讓一輛正在高速行駛的汽車一腳刹車就停到指定位置。長五B火箭特有的“大推力直接入軌精度控制技術”和20.5米超大整流罩,讓空間站的艙段可以安全地到達預定軌道。

“就像眼睛不能進沙子,一個小小的多餘物就可能對火箭發射和對接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五B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劉秉說,為了保證問天艙成功實現交會對接,長五B團隊通過技術溝通、分析論證,嚴控火箭多餘物,盡量減少對艙體對接造成的影響。

此外,這一年,長五B團隊還開展了該型火箭的未來規劃論證工作。團隊對前七次飛行過程數據進行系統梳理,将原來 60天的發射準備時間縮短至53天左右,為後續應對高密度發射任務作準備。

見證問天實驗艙發射成功,長五B團隊暫時卸下了重擔。但正如他們所說:“每次發射成功後隻能高興兩個小時。”夢天實驗艙發射即将到來,他們再一次扛起重任。

從“天問”到“問天”,對太空不懈追問不變

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号遙四火箭托舉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器,邁出了探索浩瀚宇宙的重要一步,開啟了中國人的行星探測時代。

從“天問”到“問天”,兩次發射剛好相差兩年零一天。從探索行星到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兩年間,航天人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行星探測工程、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接連圓夢太空,走出一條條“問天”之路。

從“天問”到“問天”,一個“問”字揭示了它們共同的内涵——探索和追問。問天實驗艙既是航天員的太空“新居”,也承載着空間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的組成部分,問天實驗艙将主要進行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目前,問天實驗艙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試驗等4個領域方向規劃部署了10餘個研究主題,已立項40餘項科學項目。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員、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張璐介紹,我國在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時期,在天宮一号、天宮二号開展了多種類型的科學實驗,是以單一的實驗項目為主,實驗樣品不具備更換能力和需求。如今,進入空間站階段,科研實驗将從單一分散轉為大規模集團式,在太空建造一個真正的科學實驗室。艙内配置的科學實驗櫃就是開展多種科學實驗的通用基礎平台。

明年世界超小的房子怎麼造(太空新居是怎樣建造的)2

問天實驗艙内的4個科學實驗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供圖

“除個别實驗櫃外,大部分實驗櫃的外部接口全部統一,内部載荷的接口做成了國家級标準,維修更換非常便捷。同時,實驗櫃也能夠兼容國際标準,為後續開展國際合作做好準備。”張璐說。

未來,空間站還将開展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及應用等4大領域的65個研究計劃,包括近千項研究項目。

空間應用系統副總師、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主任王珂說:“建成空間站隻是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的一個開始。後續,全國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學生都可以參與到空間站的空間科學實驗中來。我們也歡迎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共同利用我們的平台開展科學研究。”

(原标題:太空“新居”是怎樣建造的?| 新聞背後的故事)

轉自:新華視點

來源: 中國搜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