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論語》第三篇第二十三章: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魯大師是魯國的樂師,是掌握音樂的官員,古時樂師的地位很高,稱為大師(大音太)。
孔子告訴魯國的樂師說,樂還是可以了解的。開始,興奮而熱烈;接着,和諧而純靜,清晰,連續,然後完成。
這等于孔子在向樂師報告自己的音樂心得。
孔子實際上對音樂是相當在行的,許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善琴懂樂的記載,在這裡,他的态度比較謙虛,可能這位魯大師就是當年教他音樂的“師摯”。
我們看看孔子對某一首樂曲的全過程感悟:
“始作,翕如也”,樂曲剛一開始,前奏的音量不要太大,要收斂而含蓄。
“翕”是會意字,從合從羽,合表示兩人兩張口疊合一起,羽表示鳥翅膀。
翕如,就是音樂開始時如鳥翅膀收攏起來,短暫安靜之後再張開飛起,是為樂之始。
“從之,純如也”,到了第二樂章,主題逐漸地清晰、明朗,美好而和諧的主旋律逐漸出現,帶動着其他聲音一起向前走。
“純”是形聲字,原始的意義與蠶絲有關,表示從繭上抽取出的一根絲,因此最早也表示純粹之義。這裡的“純如”,形容音樂像抽蠶絲般緩緩引出。
“皦如也”形容激昂、激越,“皦”是“繳”的假借字,本義是系在古時箭尾上面的絲繩(這種箭通常用來射鳥),
“皦如”即像射出的箭那樣直奔目标而去,有如聲音越來越洪亮,節奏越來越铿锵有力。
最後是“繹如也”,“繹”是會意字,其構意源自從蠶繭上抽取絲頭,即理出頭緒。引申後又指絡繹不絕。“繹如”形容音樂絡繹不絕,餘音袅袅。
孔子對音樂的體悟不可謂不深,這其中也體現出中華特色的一體化、一元化思路。
說的是音樂,又何嘗不是治國,何嘗不是執政?
一代君王開始執政,首先要從聚攏人氣做起,少折騰;等人氣聚攏了,指揮有效了,最可貴的是純樸和諧,少生事、簡單明快;
然後有舒緩也有緊迫,有連綿也有節拍,共同進入盛世,達到長治久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