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由走路演變出的健步已經逐漸成為大衆所認可的運動方式。随着智能手機、計步程序和App的推廣,“你走了多少步”成為茶餘飯後聊天的必備話題。
有規律地健步走,既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還幫助控制體重,并促進心理健康。但與此同時部分人群衍生出了攀比心理,許多人為了走路而走路,排行榜步數驚人,更有甚者為了霸占封面而使用特殊方法“刷步數”。且不說攀比心理讓健步失去意義,戶外過量運動以及葛優癱“雲運動”的方式對身體都将造成損害。
走5萬步,約等全馬
通常來說,1萬步約等于7~8公裡的路程,那麼當你的微信運動排行榜出現5萬步,你就可以大緻認為他走出了一個全程馬拉松的距離,更有甚者達到了7萬乃至8萬步,恐怖的是幾乎天天如此,着實讓人不敢想象。
誠然,運動與熱量消耗成正比,理論上的确可以起到減肥的功效,但事實上步數并非越多越好。研究表明,人在劇烈運動、過度運動時,體内會産生較多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當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時,會損害身體。不僅如此,走路過多對膝關節與腳步肌腱産生損傷,帶來例如膝關節積液、滑膜炎、筋膜炎等類似傷病。一旦出現傷病,必然需要長時間恢複休整,如此以來,前功盡棄,得不償失。
那麼走不出高步數,又該怎麼辦呢?為了霸占封面,許多人開啟了“外挂”模式。由于計步原理在于手機晃動産生數字,所以隻要手機搖起來就能産生效果。因此有人便上網購買各種自動步數搖擺器,還有人将手機綁在寵物身上,起到“意念運動”的效果。從心理上講,這都是一種畸形的存在。長此以往,健步這一詞彙也就逐漸變了味。
步數有限,控制時長
若想讓健步所帶來的積極意義最大化,必然要遵循科學,合理适度的運動。
首先就是要端正心态,時刻牢記走出的每一個都是在為身體健康着想,切忌攀比。
其次健步要穿着舒适的運動鞋,最好能夠具有良好的緩沖性。地點選在熟悉的街道或公園,塑膠步道、柏油路、草地或山野步道等均可。其中塑膠步道具有彈性,對膝關節的反沖力較小。同時,健步前後拉伸關節都能很好地提高機體的興奮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提高關節的靈活性,最大限度地預防運動損傷,緩解肌肉疲勞。
當然,健步走不是越多越好,總量要在科學範圍之内。年紀大的人群健走總量控制在日均1萬~1萬五千步為宜,年輕人精力旺盛可以考慮提高至日均2萬左右,且注意高步數與低步數的前後搭配,适當休息,不然就容易出現損傷。
健走時間也有講究,一天當中,如果能有一次性持續健走達到30~60分鐘,将更有利于提升心肺功能,并消耗脂肪。
健步同時,還得會吃
堅持健步可以消耗身體多餘的熱量,增強身體代謝,在此基礎上搭配科學的飲食習慣将對減重、減脂來說起到雙管齊下的作用。
常常聽到有人說,堅持不吃晚飯可以減肥,身邊效仿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吃晚飯也就是所謂的“節食”行為可以在初始階段帶來體重的下降,時間長了之後就會發現體重遇到了瓶頸始終難以往下走,這是因為節食減掉的大多是身體内的水分。
節食減肥時,人體能量不足,身體就會分解儲存的肝糖原來供能,而肝糖原在分解過程中需要大量水分參與,所以不吃晚飯最先減掉的就是身體的水分。當肝糖原基本被消耗完之後,身體就會開始分解部分肌肉來供能,雖然體重有了下降,但是皮膚可能會變得松弛。并且在之後攝入食品時,身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囤積脂肪,導緻體重的增加。
所以,控制飲食并不是以“節食”為代價,日常三餐其實都可以按照正常節奏進行,關鍵是要合理控制攝入的總量與結構,增加蛋白質比例,減少油脂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适度補充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可以考慮将一天中碳水攝入的時間放在早餐與午餐,晚餐以低脂高蛋白飲食為主,多吃蔬菜,控制水果,大量飲水。
自己的體重都無法掌控,妄談掌控人生。減肥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科學飲食配合适度運動,以月度為節點每天前進一步,長時間下來,你會發現減肥是件既開心又容易的事情。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