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在數篇欣賞劉禹錫詩歌的文章中,我不止一次地強調着一個數字。
23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這是白居易在揚州見到劉禹錫時,為他寫的一句詩。
劉禹錫青年進士,年紀輕輕就做到了監察禦史。可後來,因為參與王叔文領導的革新變法失敗,開始了自己長達23年的貶谪生活。
23年,倒也不全在一個地方。總之是嶺南蠻荒之地,朝廷兩三年給他換一個地方體驗生活。
中間還有兩次回過京城,因為回城之後寫的詩太過招搖,又被保守派掃地出門。這兩首詩大家都猜得到,就是“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這一個系列。
但劉禹錫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心裡有情緒就要暢快的發洩出來,他才不管後果怎樣。你要他憋着?不可能!
劉禹錫也知道自己性格如此,但一個人在異地他鄉呆久了,總還是想回家的。更何況劉禹錫常年遠離政治中心、身處蠻荒之地,回歸長安的夢想就愈加熾烈。
縱然身處蠻荒,可身邊的種種事物,仍然時時刻刻都在提醒着自己,不要忘了長安。
看到花草樹木,想到長安的曲江煙柳;
看到瘴霧流水,想到長安的灞水秦嶺;
看到大刀長劍,想到長安的凜凜将士;
……
接下來這首詩,便是劉禹錫貶谪期間寫下的懷念長安的詩歌之一。
這一次,是因為看到了刀環。
刀環,顧名思義即大刀背面裝飾性的幾個鐵環。這和長安有着怎樣的關系呢?
我們來看這首詩。
【詩篇】
視刀環歌劉禹錫 〔唐代〕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
【誦析】
《視刀環歌》,名字聽着挺像樂府詩,實際上也确實是樂府詩。不過是劉禹錫自己新創的題目,以前并無此題。
根據曆代學者的研究,劉禹錫這個題目的典故出自《漢書·李廣蘇建傳》。
漢昭帝繼位之後,佐政的幾位大臣,大将軍霍光、左将軍上官桀都和已經投降匈奴的李陵關系不錯。于是就想着怎麼能把這個命苦的将軍召回漢朝。
後來,漢朝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單于設酒招待三人,李陵也在座,但是沒有單獨說話的機會。
于是三人就默默把玩着自己的刀環,還偷偷摸兩下自己的腳,以此向李陵示意。
環,即還也。腳,行路之謂。意思就是:李陵啊,該回家了。
故事原文如下:“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谕之,言可還歸漢也”
劉禹錫這整首詩的情感,就和《漢書》中的這個故事息息相關。
起筆兩句,便是千古警句。
常常歎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言語的力量是如此單薄無力,沒有辦法準确、充分地傳達出自己心中的驚濤駭浪。
這首詩能夠流傳下來并且廣為傳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前兩句寫出了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的一個遺憾。
就是往往在心情最為激動澎湃的時候,卻總是找不到一個最合适的詞語向别人形容、傾訴;再廣一點,也可以認為是在形容當今社會中廣泛存在的溝通問題,僅靠言語沒有辦法讓彼此完全了解,由此造成了許多溝通障礙,影響甚大。
上面這些,當然都是後人腦補出的内容。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可能還沒想那麼多,隻是為了後面的内容做鋪墊而已。
後面兩句是劉禹錫真正抒發情感的地方。今天,你我兩人互相對視,四目相對、脈脈含情,用眼神傳達着自己心中複雜的情感。
到這裡,我們發現了詩歌的一個秘密。詩的題目《視刀環歌》,似乎隻是一個幌子。劉禹錫真正想要表達的,是與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情。可能兩人正在異地戀,彼此之前唯有飛雁傳書,于是有前兩句,認為語言的力量太過單薄,不足以傳達自己的千般思念。
後面兩句,想象兩人相見的場景,僅僅四目對視就可以傳達無數的情緒。與前文形成鮮明的對比。
上面這一種解讀,其實也隻是當代人的一種猜測。實際上,更可信的解讀是劉禹錫将“刀環”人格化為詩歌中的那位“女主人公”。以刀環在曆史中的寓意來暗示對長安的思念,以及想要回到長安的迫切心情。
【空青語】
錢锺書在《管錐編》中就曾說:“語言文字為人生日用之所必須,著書立說尤寓托焉而不得須臾離者也。顧求全責善,啧有煩言。作者每病其傳情、說理、狀物、述事,未能無欠無餘,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務緻密則苦其粗疏,鈎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靈活者有之,惡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擇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獲盡解,且易曲解而滋誤解。‘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豈獨男女之情而已哉?”
算是把詩歌的前面兩句解透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會立即删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