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羅,專注于觀賞魚飼養技術,歡迎關注。
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氨氮、亞硝酸鹽、PH值等水質因素到底重不重要?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小羅遇到過一些魚友幾乎三天兩頭就要測一次水質,有時候甚至天天測,這樣的話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完全沒必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還浪費錢。
然而我跟魚友說大可不必天天測水質,要學會多觀察水體和魚的狀态,如果魚的狀态正常那水質一般是沒有問題的。結果魚友卻說那我用硝化細菌這些産品有什麼作用。
老實說,如果水質保持穩定,你不加硝化細菌等淨水微生物完全可以,但是你要控制好飼養密度和喂食量。如果水質不穩定,飼養密度又比較高,或者喂食量大,那不加淨水劑,大概率會出問題,除非經常換水。
那麼,如何觀察水體和魚的狀态呢?
這個跟經驗有很大的關系,經驗豐富的老手,可能看一下魚的遊姿就能知道魚是否健康、水質是否正常。這是可以積累的。小羅從 3 個方面來簡單的講述一下如何觀察。
一、通過魚的行為來觀察首先,你自己養的魚應該說基本上每天都會看好多次,久而久之它的遊姿、習性可能都會被你記住,當它出現不正常的時候,你可能一眼就可以觀察出來。
行為不正常有很多種情況,大概有以下幾種:
食欲不佳、精神不振、遊動緩慢、長時間浮于水面或躲在角落裡、
精神亢奮、遊動不安、人靠近時也沒有明顯反應、打轉不止、魚體失衡、
腹部向上、長時間頭朝下、離群獨遊、尾鳍無力下垂、魚體不斷摩擦缸壁或水草、
大緻會有這些情況,不過不止于此,新手魚友們可以多觀察觀察,時間長了就能練就一雙過硬的翅膀。
在觀察魚的行為的同時,魚的體表也是能同時被我們觀察到的。從頭部、嘴、鰓、眼睛、鳍、鱗片等部分觀察,如果有症狀一般都能夠觀察出來。
比較不明顯的有:魚體褪色或發黑、體表黏液增多等;
比較明顯的有:局部充血、鱗片脫落、蒙眼、魚鳍腐爛、肛門紅腫、鰓蓋腫脹等;
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有:潰瘍、白點、水黴、贅生物、水泡狀物、豎鱗、全身充血等等。
魚體表能夠觀察到的症狀肯定不止以上這些,小羅的宗旨是在于觀察異常,有沒有異常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如果有異常再來測水質或者對症下藥。
當然了,前提是平時就要保持好水質良好穩定,學會觀察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放任不管,定期換水或者加淨水微生物菌劑是有必要的。
其實觀察水體情況是比較快速直接的方法,有時用肉眼觀察就可以看出異常。我們正常良好的水體應該是清澈透亮的,如果不是那肯定是有什麼問題了。
有幾種常見情況,小羅簡單列舉一下:
(1)魚缸水面泡泡比較多,超過3秒不破碎,嚴重的超過10秒還不破碎。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水體中有機物過多造成的。這時候就可以測一下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的含量了,一般應該是硝酸鹽含量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了,可以通過換水或者加光合細菌等微生物菌來調理。
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魚缸中有其他裝置導緻水流不能正常流通
(2)水體渾濁,出現白蒙蒙的現象。
出現這種情況,也分幾種,比如剛開缸時,濾材可能會有一些粉末物漂浮在水體中,保持過濾開着等幾天一般就會恢複正常。
還有一種對水體不友好的現象,是魚缸中異養菌爆菌了,這種情況會導緻硝化細菌被抑制,造成氨氮和亞硝酸鹽濃度超标。
這個時候建議先測一下氨氮和亞硝酸鹽的濃度,如果有超标的情況,請立馬大量換水,建議一次換50%或者75%。
(3)長藻
比較常見的是“褐藻”,那種深褐色的附在缸壁或缸底的藻類,小羅一直認為這種藻應該矽藻類,雖然難看,但是不影響水質,問題不大。
比較不好處理的是草缸,比如會絲藻、黑藻等等難以處理的藻類,主要是硝酸鹽含量偏高的問題,可以的話最好是能夠在魚缸中建立硝化-反硝化系統,這樣硝酸鹽就不會累積太多。經常換水,也可以一定程度避免這種情況。
至于藍藻、微囊藻等有毒藻類,在魚缸中一般是不會出現的。
最好總結一下,小羅寫這麼多的宗旨是希望新手魚友們通過多觀察來了解水質,而不是天天測水質。水質的好壞跟平時我們的維護有很大的關系,這并不是通過測水質就能夠解決的。
以上内容僅供參考,希望看到這裡的魚友能有所收獲,歡迎關注、評論、收藏,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