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高21.3cm,廣14.8cm。半頁8行,行18字,白口,左右雙邊。
鐘惺(1574-1625年),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官至福建提學佥事,和譚元春同為明代後期文學流派“竟陵派”的領袖。評點《詩經》是鐘惺最為重要的《詩經》研究著作。鐘惺《詩經》評點書成之後,淩蒙初給予高度評價:“領會要旨,表章性情,摘發字句,标示指月,為言雖無多,而說《詩》諸法種種具備,予讀而快心。”(《鐘伯敬批點詩經序》)。淩蒙初不但贊揚鐘評,還在自己撰寫的《孔門兩弟子言詩翼》中雜采鐘惺等六家詩評,“經文圈點俱從鐘伯敬本,諸評語圈點則不按,竊有取焉。”此外,鐘惺的《詩經》評點在當時還被其他評點家摘錄引用,例如徐奮鵬的《采輯名家批評詩經删補》、魏浣初的《批點毛詩振雅》等都輯入鐘惺的評點,從中可窺鐘惺的《詩經》評點影響之大。鐘惺對《詩經》研究較多,《四庫全書》收錄題名鐘惺所著的有《詩經備考》二十四卷、《詩經圖史合考》二十卷、《古名儒毛詩解十六種》二十四卷、《五經纂注》五卷,以及《詩經評點》四卷。除《詩經》評點外,其他幾種,謬誤較多,疑為托名之作,且《四庫提要》評價亦不高:如評《詩經備考》二十四卷是鐘惺未成之本,後又被增損成書,此書“拾鐘之餘緒”,沒有什麼價值;《詩經圖史合考》二十卷“雜考《詩》之名物、典故,亦間繪圖,故稱《圖史合考》”,但有“不知何所取也”之弊;《古名儒毛詩解十六種》二十四卷“編取古人說《詩》之書”,但也“謬陋殆難言”,沒有什麼妙解新義;《五經纂注》五卷亦謬陋太多。
鐘惺評點本《詩經》有初、再評之分。初評,即有吳興刻本問世,此後鐘惺又再次評點,相繼出現多種刻本。其版本至少有四個,吳興初刻本、增刻新評本、淩氏朱墨五卷本、稍後之四卷本。闵氏三色套印本刻于泰昌元年(1620年)。淩氏朱墨刻本卷首有淩蒙初《鐘伯敬批點詩經序》,其中說到:“吾友鐘伯敬,以《詩》起家。在長安邸中,示予以所評本。予讀而快心。”淩氏朱墨刻本中收錄鐘惺《詩論》,且用兩色分别标明鐘評二次評點,這說明淩氏朱墨刻本以鐘惺二次評點為底本,刻于萬曆末年之後。
甘圖珍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