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高亞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建設科技強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多次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要強盛,要複興,就一定要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這些重要科學論斷為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十年來,河南深入落實經濟思想,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面向2035年實現“兩個确保”戰略目标,迫切需要全面建成國家創新高地,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核心支撐。
創新成為發展的主旋律和新名片
一直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
創新生态體系更加完善。河南省委、省政府舉全省之力補短闆、提質量、促改革,作出了“将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的重大部署,先後打出“實施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重建重振省科學院”“重塑重構省實驗室體系”“推動全省高校‘雙一流’建設”“打造人才雁陣”“構建基礎研究 技術攻關 成果轉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态鍊”等一系列組合拳,全省創新生态體系和創新氛圍全面形成。2021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18.84億元,是2012年的3.28倍;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05%上升到1.73%,其中洛陽(2.83%)、鄭州(2.45%)和新鄉(2.4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2年的40.2億元增長至608.89億元,十年年均增速31.7%,其中近三年年均增速61.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31.4個百分點。
創新平台支撐更加有力。大力推動重點實驗室體系重塑重建,先後建設嵩山、神農種業、黃河、龍門、中原關鍵金屬、龍湖現代免疫、龍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省實驗室8家,新建設省中試基地21家、省産業研究院25家,建成中試線146條,初步形成以河南省實驗室為核心、優質高端創新資源協同創新的“核心 基地 網絡”的創新格局。國家級高新區數量達到8家,居全國第6位,省級高新區實現了省轄市全覆蓋。
創新企業群體更加壯大。堅持把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作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2021年,全省創新龍頭企業達到116家、瞪羚企業達到104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2年的751家增長到8387家,平均增速達到30.7%;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6583家,總量居中西部地區首位。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1.5%提高到2021年的45.1%。
2012—2021年河南研發投入強度
創新科技成果更加豐碩。全省先後湧現出一批叠代性颠覆性原創性科技成果,高鐵軸承、量子通信、大型盾構、超硬材料、光互連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一大批“河南制造”成為“國之重器”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亮麗名片。比如,用于新冠治療藥物“阿茲夫定”獲批上市并率先在河南投産,“鄭麥7698”引領我國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産量邁上畝産700公斤的台階,中鐵裝備的盾構機産銷量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成功研發出全球采高最高、技術指标最高的液壓支架,國内首款無人駕駛純電動拖拉機、國内首台用于高原高寒大直徑硬岩掘進盾構機、國内首輛自動駕駛氫燃料客車等。
創新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内在邏輯
從理論邏輯看,推動創新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根據波特“鑽石理論”,國家經濟發展分為生産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和富裕導向四個階段,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企業呈現銳不可當的創新能力,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組織形式,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實現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随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轉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關鍵的驅動力在于創新。新發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問題,是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在新發展理念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發展”,就是堅持創新在河南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用創新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引領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曆史邏輯看,推動創新發展是順應時代大勢、建設現代化河南的必然選擇。縱觀人類發展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從西方國家發展經驗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命運與興衰,與其在曆次科技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息息相關,取決于長期的技術進步和科研投入。迄今為止,世界先後發生了以蒸汽機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信息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以及正在發生的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創新都是創造新需求、引領新方向的根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先後引領前三次科技革命,占據世界創新前沿,因而受益長達數十年至數百年;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抓住機遇,積極創新,先後成為發達國家。與此同時,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化進程停滞,呈現“中等收入陷阱”,究其原因就是創新出了問題。當前河南生産總值和工業增加值穩居全國第五位,但也面臨“标兵漸行漸遠、追兵越來越近”、人均生産總值和人均收入低于全國等問題,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轉型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事關“兩個确保”目标的成敗,而這些唯有靠創新一條路,這是由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決定的。
從實踐邏輯看,推動創新發展是補短闆、增優勢、謀長遠的基本經驗。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今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和高端人才的競争空前激烈,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美國、中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将創新作為國家戰略重心,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吸引高端創新人才,并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表現出明顯的趨同特征,争先搶灘布局未來技術制高點。國内發達省(市)和地區紛紛發揮各自優勢,加大創新投入力度,集聚高層次創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代表的世界級創新集聚區,以及合肥、武漢、成渝等一批國家級創新策源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曆屆省委、省政府深刻認識到創新對于全省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聚焦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目标,不斷彌補創新短闆,把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工作向縱深推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12—2021年河南技術合同成交額(億元)
讓創新融入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各領域全過程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具有技術進步迅速、更新叠代更快、過程周期縮短、滲透性颠覆性強等特征,這就要求創新必須是持續的、快速的、全方位的,隻有持續不斷地追逐技術前沿并保持在技術前沿,才能牢牢占據發展制高點,保持經濟活力和競争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河南必須搶抓此次變革帶來的戰略性機遇,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打造更優創新創業環境,建設更多創新平台,引育更多高端人才,搶占更多前沿領域,讓創新融入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各領域全過程。
第一,制度為基:完善創新體制機制頂層設計。創新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突出前瞻性、全局性,遵循系統論基本原理,運用系統觀念完善制度頂層設計。一是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遵循科技創新活動規律,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項目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評價制度,有效破解影響産學研融合的制度藩籬,構建産學研用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制,實行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挂帥”“賽馬制”“懸賞制”等制度,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健全“科技 産業 金融”協同互促的政策體系。健全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産品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直接融資作用,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和成果轉化基金的帶動作用,推動多元化科技型創新創業。三是完善法制保障。落實好國家促進創新的法律法規,發揮好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河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河南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等作用,加強知識産權、自主品牌、科研誠信等方面法制建設,營造勇于探索、敢為人先、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依法保護企業家和創新創業人才的積極性和合法權益。
第二,人才為本: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三鍊”融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按照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内在要求,整體謀劃、有序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全周期發展。教育方面,支持“雙一流”高校深化教學改革,更加注重大學生科學精神、創新人格培養,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引導其他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提高學科與産業、專業與就業的契合度,建設更多“雙一流”大學;推進職業院校和企業聯姻、與産業聯盟、同園區聯合,深化産教融合,培育更多“大國工匠”。科技方面,既要發揮産業優勢,在先進制造、現代種業、戰新産業和未來産業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占領發展先機;又要走出“梯度發展論”的誤區,在潛在優勢領域注重原始創新,加強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和高技術研發,打造更多“國之重器”。人才方面,抓住RCEP高标準貿易規則機遇,加快構建國際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環境,面向全球積極引進外籍院士、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尖端科技人才,構建“人才—科技成果—财富”的良性循環産出機制,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強磁場”。同時,要根據産業發展需求,加快培養複合型、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支持各省轄市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加大對青年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和資助力度,形成人才梯隊和雁陣體系。
2012年、2021年河南研發投入、産出和平台情況
第三,企業主體:培育壯大各類創新主體。國内外産業和創新發展規律表明,創新型龍頭企業作為産業鍊的“排頭兵”“掌舵手”,是引領創新發展的基石;科技型中小企業構成産業集群的“叢林”,是保持創新鍊動态平衡的關鍵。一方面,持續壯大創新型龍頭企業群,增強全産業鍊自主可控能力。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汽車等優勢産業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等新興産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創新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一批擁有原創性核心技術、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地标企業,提升整個産業鍊技術掌控能力。積極對接資本市場,推動有實力有意願的企業挂牌上市,運用資本力量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另一方面,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将其納入龍頭企業的産業集群和産業鍊供應鍊。聚焦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領域,建立“專精特新”和“瞪羚”企業培育目錄,篩選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創新型、市場競争優勢突出的中小企業,構建起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推動土地、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資源要素向這些企業集聚。引導龍頭企業向集群内中小企業開放場景應用、共享生産要素、搭建共性技術平台,支持相關服務型機構重點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創新等服務。
第四,生态支撐:充分發揮創新系統集成合力。美國矽谷、北京中關村等世界級創新高地表明,其形成不是一個或幾個孤立的個體或單元,而是一個集“多元、共生、協同、開放”于一體的生态系統。對标國際國内先進地區,我省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必須遵循創新發展規律,依據産業園區或平台,推動創新要素和資源高密度集聚,最大限度發揮創新生态系統的集成優勢。一是打造創新資源集聚生态圈。以“科創 産業”為抓手,加快鄭洛科創走廊建設,加強合作和跨行政區域協調聯動,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和科技創新策源地。高标準建設中原科技城,争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豫布局,發揮技術攻關“引擎”作用。高水平培育省級戰略科技力量,加強黃河、神農種業等重點實驗室建設,高質量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提升創新密度,促進創新資源集聚轉化。二是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創新生态圈。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和網絡化成為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趨勢。依托重點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台、集約化專業化科技服務平台等,加強産業上下遊企業之間的協同設計、協同服務、協同供應和協同生産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實現創新信息互惠共享、創新目标共同設定和創新行動同步推進。三是形成全方位開放創新生态圈。強化科技開放合作,引導在先進制造技術或工藝領域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标準和規則、規範的制定。加強區域間創新合作,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先進地區建立科技和産業合作園區,拓展“省外創新源、河南應用場”模式,借力“外腦”開展技術聯合攻關。
(作者單位:河南省發展戰略和産業創新研究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