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的概念:
狹義是指基地内建築物之外的廣場、停車場、活動場、室外展覽場、綠地等内容。即相對于“建築物”而存在的“室外場地”。廣義是指基地内所包含全部内容的整體,如建築物、構築物、交通設施、室外活動設施、綠化及景觀設施、工程系統等。
場地設計的主要工作内容:
場地設計條件分析
場地總體布局
交通組織
豎向布置
管線綜合
綠化與環境景觀布置
成本控制分析
場地設計的主要依據:
設計任務書
土地使用憑證,兩證一書
場地現狀地形圖及其電子文件,含相鄰50米範圍内的現狀地形
周邊城市道路現狀、規劃道路需要有道路資料
周邊各專業管網接口條件,尤其注意排水管網資料
靠近山體或者臨近河道的需要有關防排洪的彙水面積及水文資料
場地岩土工程勘察報告
當地法規、标準等
收集到的資料要核對其實用性、來源的合法性,并做好記錄、整理和歸檔。
須向甲方确認項目前期資料清單
資料整理
收集到的資料要及時反映到總圖上,做好一張資料底圖方便各設計階段使用。在做資料底圖的同時也可發現資料的問題,從而盡早和建設單位核對資料的适用性,以免之後用到這部分資料才發現有錯誤。
城市道路條件分析
周邊城市道路資料場地設計的重要條件,城市道路的等級決定場地各邊建築退紅線要求、小區禁止開口範圍;城市道路标高往往決定場地的豎向布置、排水方向;城市道路地下管網決定小區管網接口的進線位置、場地内設備配套的位置;道路坡度決定沿街商鋪的高差處理方法。
城市道路已建設完成的,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遵照其标高、寬度、公交站等現有條件。
城市道路還未建設的,應請建設單位提供準确的設計資料。如确實無法提供的,可以在滿足城市道路設計要求的情況下根據現狀标高進行合理假定,但必須和建設單位協定,由建設單位出具書面認可意見。
市政管線工程一般與城市道路設計同期進行,齊全的城市道路資料包含市政管網的資料。市政管網資料,特别是雨污水資料是決定場地豎向布置的重要條件之一。
含有市政管網條件的城市道路資料
豎向設計概述
場地設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豎向設計。豎向設計是對基地的自然地形及建(構)築物進行垂直方向的高程(标高)設計;既要滿足使用要求,又要滿足經濟、安全和景觀等方面的要求。
1.豎向設計的基本任務
選擇場地豎向布置形式,進行場地地面的豎向設計
确定建築物室内外地坪标高,構築物關鍵部位(如地下室頂闆)的标高,廣場及活動場地标高,場地内道路 标高和坡度。
組織地面排水,保證排水暢通
安排場地土方工程,計算土石方量
進行有關工程構築物(擋土牆、護坡)與防排洪構築物的具體設計
2.豎向設計的原則和要求
滿足建(構)築物功能布置,建設場地及工程管線敷設的高程要求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避免高填、深挖,減少土石方、基礎、防護工程等的工程量
滿足道路交通、廣場的技術要求
解決地面排水,防洪、排澇的要求
避免不良地質的不利影響,采取防治措施
根據用地的性質、功能,結合自然地形,規劃地面形式可分為平坡式、台階式和混合式。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時,宜規劃為平坡式;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時,宜規劃為台階式。
3.豎向布置的一般步驟(不進行場地平整時)
确定道路及室外設施的豎向高程
确定建築物室内外地坪設計标高
确定場地排雨水
複雜項目需通過土方計算來驗證豎向是否合理
平坡式場地
台階式場地
道路寬度及坡度
1.道路寬度設計:
一般小區路路面寬6-9米;組團路3-5米。宅間小路寬度不宜小于2.5米。《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 50180-93.
雙車道道路的路面寬度不應小于 6m ;宅前路的路面寬度不應小于 2.5m 。《住宅建築規範GB50368-2005
建築基地道路單車道寬度不應小于4米,雙車道不應小于7米。《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
一般場地内人行道最小寬度宜為1.5米,并可按0.5米的倍數遞增。
綜上規範規定,道路單雙車道一般寬度宜分别為7米和4米。同時4米寬度也是消防車要求的最小通道寬度。住宅小區内以小型車為主,車行速度低,可用6米雙車道。某些别墅項目由于行車數量較少,也有采用5.5米寬雙車道的做法。
2.道路坡度設計:
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範》、《民用建築設計通則》、《城市道路設計規範》的相關條文,一般項目道路縱坡最小0.2%,最大8%,道路坡度為8%時連續坡長不應超過200米。
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城市道路縱坡不大于6%,多雪嚴寒地區不大于5%。道路坡度為5%時連續坡長不應超過600米。
個别項目由于場地困難,可在當地審批部門允許的情況下個别路段坡度可不大于11%,坡長不超過80米。《民用設計通則》。
道路坡度大于6%時,都有最大坡長的要求,需要設置小坡度的緩和路段,所以在考慮較長的道路高差時,不能全程都按8%的坡度來計算。
道路橫坡設置
1.道路橫坡的設置:
小區道路一般寬度較小、行車速度較低,道路橫坡應為1-2%。可采用抛物線和單折線形路。
路面寬度小于4米道路宜為單坡,4米以上道路宜為雙坡。
人行道宜采用單面坡,橫坡1-2%。
典型小區道路橫坡形式。直線段和半徑較大的弧線段不設超高,急轉彎且坡度較大的路段宜設置超高。單車道道路橫坡宜為單坡路面
。
精細化的豎向設計應設計和标注道路橫坡,道路橫坡形式不同,雨水口的布置方式也不相同。
道路視距
道路視距:視距可分為停車視距、會車視距和超車視距。
停車視距指駕駛員發現前方有障礙物,使汽車在障礙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離;會車視距是在同一車道上有對向的車輛行駛,為避免相碰而雙雙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離。
會車視距為停車視距的兩倍。小區雙向行駛車道應考慮會車視距。
在平面彎道和交叉口處應注意清除内側障礙。
道路彎道處和交叉口附近布置建築物需注意避讓視距三角區域。車庫出入口邊線内2米處作視點的120度範圍内至邊線外7.5米以上不應有遮擋視線障礙物,就是對視距安全的考慮。
規劃布局和場地設計的結合(以某住宅項目為例)
1.周邊城市道路分析:
地塊東西寬約210米,南北長約280米。東側為海七路(20米),南側和西側均為12米的規劃道路,北側為20米規劃道路(東八路)。
由于場地地形很複雜,所以城市道路規劃标高和現狀地形差别較大,填挖方高度較大。
2.地形高程分析:
場地整體地勢為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間低的丘陵坡地地形,海拔标高介于2047~2140米之間,最大高差為93米。
場地高差變化并不均勻,局部有起伏變化較大的丘陵和窪地。
3.地形坡度分析:
場地建設用地内現狀地形的坡度大多處于3%~10%和10%~25%的兩個坡段之間,局部有少量坡度較大的用地。其10%~25%的坡地約占場地總面積的一半。整體來看絕大部分用地坡度均小于25%,結合規劃指标上較低的建築密度及容積率指标要求來看,本項目的場地設計上應當遵照地形特點做出對應的規劃布局,場地成本才可以合理控制。
4.地形坡向分析:
場地存在較大面積的北坡用地且地形坡度很大,所以會對該範圍的日照産生不利影響。應當在場地設計上合理規劃布局盡量減少不利因素影響。
5.現狀地形剖面:
剖面圖可以看出場地在保持東高西低的走勢的同時存在起伏變化的特點,也可以看出場地整體坡度較為緩和,但因為高低起伏的地形,所以形成了多處窪地。
本場地的特點主要是:坡陡溝深,和城市道路規劃标高相差很大,必須要做較大的地形改造,場地建設成本較大。最難處理的問題是場内的山谷地帶的利用。
6.原有城市控規分析:
本項目的上位規劃并沒有對地形做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築布局未采用劃分台階布置建築物的方式,對最難利用的谷地沒有很好的避讓,所以造成了很大的挖填土方工程量,局部填挖方高度達到40米以上,成本巨大。
7.原有城市控規模型
原方案未能體現山地建築特點,挖填方量較大。大範圍的用地位于高填方區域,對建築基礎成本影響巨大。與周邊道路的交通組織銜接不順暢,與西側市政道路沒有交通聯系。基本是把複雜山地當成平地來布置總圖,不具有實施性,必須進行調整。
方案一
方案一:根據地形特點采用高低分區方式,不同分區内道路自成體系,人行系統通過景觀步道相連,大台地解決場地高差,和地形有良好的結合。綜合來看填挖方工程量有較好的控制。
高低分區的豎向設計方法常應用于場地兩側城市道路高差很大的情況下,可以減少場内小區道路的建設成本。
方案一總圖模型
通過模型可以看到,場地建築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兩個分區上,分區之間的高差約22米。高低分區分别與對應的城市道路相連接,分區之間車行系統自成體系,人行通過景觀步道連接。
土方工程成本比較
通過下表的兩個土方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原規劃方案未深入考慮地形特點,采用簡單的回填處理,局部填方高度達到40米以上,顯然不太可能實現。方案一采用了高低分區的豎向布置方式,雖然小區内車行系統分成兩個部分,但是兩個分區可以與對應的城市道路良好銜接,場地以挖方為主,減少了填方,利于成本的節約。
通過以上的方案研究,場地現狀最大問題就是用地橫跨山谷兩側,場内高差達到93米,土方工程量大、結構基礎處理方式複雜所以工程建設成本巨大,且北坡地帶建築布置很難滿足日照要求。
所以在首次方案彙報會上,我們提出了調整原控制性規劃内容,用地置換重新劃分住宅和小學用地的建議,得到了與會專家和規劃部門領導的認可。我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劃分地塊,調整方案重新上報。
地塊用地範圍調整:
為保證工程質量安全和降低建設成本,對用地布局做适當調整,保證居住和小學用地原控規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把小學用地調整到地塊南部。調整後的用地規劃可以保證居住和小學用地分别位于山谷的南北兩側,各個地塊相對完整,利于建築物的布置和建設成本的降低,同時居住和小學以山谷自然分隔,建築間距可以加大,減少幹擾。
由于規劃條件極不合理導緻有些項目建設成本極大增加,可以考慮從調整限制條件上着手,但要考慮設計周期以及政府部門采納的可能性。
方案二
用地調整之後的方案二 :
由于東西兩側城市道路高差較大,不宜采用道路連貫的方式組織交通,所以建築物根據道路線形和地勢高差情況,主要以南偏西的朝向布置,每兩排建築之間形成一個平台組團,平台之間形成自西向東跌落的台地,解決東西方向的高差。
調規之後,谷地不布置建築物,減少結構基礎處理成本,同時可在兩個片區打造寬闊的山谷景觀,形成良好的隔離和視覺效果。
交通及停車系統
本案東側有一條現狀城市道路,東、南、北三側各有一條規劃道路與之相鄰,在東、西、北側三條道路上各設有一個出入口,每個組團的道路各成體系。各分區内道路自成體系,人行系統通過景觀步道相連,人車分流,機動車進入小區後停進地下車庫。
方案三
在方案二的基礎上,嘗試增加南北朝向住宅的套數,根據與市政道路交通銜接的關系劃分為三個平台組團,但是平台組團之間的高差比方案一更大。
同樣在小區南側與小學形成足夠間距的谷地景觀。
利用較低地勢的填方區布置集中車庫,小區内完全人車分流。
交通及停車系統
本方案東側有一條現狀城市道路,東、南、北三側各有一條規劃道路與之相鄰,在東、西側兩條道路上共設有三個出入口,三個大平台上的道路各成體系。各分區内道路自成體系,人行系統通過景觀步道相連,人車分流,機動車可不進入小區,從城市道路直接停進地下車庫。
場地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1.土石方量:複雜場地要成為适宜建設的用地勢必需要更多的地形改造和填挖方處理。
2.邊坡擋牆:對地形的改造也必然會産生邊坡加固和支護的要求。
3.基礎工程:因為填方、邊坡、地質條件複雜,建築物基礎形勢複雜,處理成本增加。
4.防排洪:山地項目必須考慮用地的安全,增加了防排洪的成本。
5.道路工程:為解決場地高差的上下交通聯系以及地塊之間的交通聯系需要更長的車行道路。為修建道路又産生邊坡支護的工程量。
前期場地成本分析(以攀枝花某項目為例)
場地分析:三面環山,中間為現狀湖體。南北向高差約70多米,整個場地呈現南高北低山谷形勢。
豎向設計思路:保證排水暢通,土方盡量平衡,減少邊坡支護工程。
如何降低成本?
1.減少土方:盡量利用現狀地勢,錯落有緻的布置建築物,減少現狀地形的改造。
2.減少邊坡:建築盡量布置在較平坦區域,地形較為陡峭部分留做山地綠化,減少護坡成本。
3.合理布置車庫:利用場地高差,部分車庫擡至從路邊可平進,減少地庫建設成本。
以成本控制為導向優化總圖布局:
建築布置更緊湊,有利于地下車庫的布置;靠近山體的建築數量減少,空出特别複雜不适宜布置建築的場地,減少邊坡工程量。
道路規劃标高不合理,又需要調整規劃。
如果按照規劃标高實施,則存在場地無排水出口,土石方量的外運量很大的問題,勢必造成建設成本的大幅增加。所以,首先應從源頭上來創造合理的條件。
調整後的規劃标高可以保證整個場地有良好的排水坡度。為了減少挖方,局部道路标高适當擡高,方便半地下車庫的布置,也減少了邊坡支護的高度。這也是山地項目成本控制中關鍵的一步。
1.成本測算—邊坡支護工程
邊坡支護工程:本項目在建築布局上盡量避開不利地形,能留足自然放坡的部位盡量留出放坡場地。所以邊坡工程量相對之前方案已經減少很多,但是還有部分高擋牆存在。高擋土牆主要集中在場地南側和東側,北側也有一部分擋土牆。
擋土牆工程量:由于擋土牆高度較大,最大支護高度達到40米,所以建議采用錨固框格梁擋牆。經估算,總的造價約為1128萬元。
2.成本測算—土石方工程量
土方工程量:山地項目一般都是挖方量較大,餘土較多。挖方1771869.12立方米,填方642759.06立方米,餘土1129110.06立方米。由于現場已經填土約30萬方,而且本次計算未考慮城市道路的挖方量以及本次未設計地塊(如幼兒園等)的挖方量,所以,最終場地餘土量可能在150萬方左右。
土方成本估算:由于中心公園可作接納場地餘土,所以本項目的土方調配運距均可控制在1公裡以内。按照場内土方開挖場内回填的方式,所以隻需估算挖方的工程量。場内土方成本大約2658萬元。
利用中心公園解決餘土:
中心公園地勢很低,經測算可以接納餘土150萬方。湖底再造的費用也遠小于土方外運費用。
3.成本測算—填方區增加基礎成本
填方區工程量:由于場地部分區域高差變化較大,有些小地塊内高差變花達到二三十米,即使在豎向上綜合考慮和布置地下車庫後仍然還有一些填方區域。經過統計,建設範圍中建築基礎處理(不含中心公園、道路、等非基礎處理範圍)總填方區域面積為74676.69㎡,總的填方量為449931.37m³,平均填土深度為6.02米。
填方區基礎增加成本估算:填方區内建構築物基礎需要加長,所以成本相比挖方區要相應增加,按照每方填土增加基礎成本120元初步估算,本項成本約為5399萬元。
通過一些案例的總結,填方區基礎處理的成本遠大于相同土方量的挖方加外運成本。所以,在處理土方時甯願多挖少填。
4.成本測算—防排洪工程
場地防洪工程:
用地周邊設置截洪渠,彙流後通過暗涵或者管道接入湖體或者市政防洪體系。特大降雨期間,湖水可通過溢流管道接入防排洪體系。
初步測算本項目排洪渠加管涵的總成本約209萬元。
5.成本測算—一期商業地塊擋土牆
場地一期商業地塊東西兩側城市道路平均高差約20米,西側機場路已建成,且建築貼近擋土牆,建議采用排樁式擋土牆。該項成本預估約960萬元。
場地建設成本合計
本項目總的地上計容積率面積為764311平米,按照上述成本分攤每平米成本為139元。如果不計算填方區基礎成本,分攤成本為69元。
成本測算結果說明,本項目的總圖規劃布局及場地設計充分體現了成本控制的思維,得出了合理的方案設計。
6.拿地策劃項目的成本分析及控制
1.拿地策劃:一些策劃項目提供了一個較大的用地範圍,可以根據用地的開發難度和要求選擇其中部分用地作為建設用地,其它區域或作為保留山體,或作為城市公園。
2.規劃布局:建設用地應盡量緊湊,集中開發,減少土方、道路、管網成本。盡量沿城市道路邊界開發,可以取得較長的沿街界面,方便交通組織。
3.豎向設計:基于規劃布局的原則,減少地形改造,合理布置地下車庫和組織消防道路。在邊坡支護工程和土方量之間做好權衡。
4.成本測算:根據合理的總圖布局及場地設計,對場地建設成本做出測算,協助開發商的進一步決策。
前期策劃項目成本控制分析(以恒大廣元溫泉小鎮項目為例)
模型顯示,項目場地内地形複雜,高差較大,陡坡較多。在規劃設計中依據城市道路标高及原有地形标高設計台地,盡量減少挖方量,整合出适宜建設的用地。并結合規劃布局及地下室位置考慮各台地标高。兩側山體不宜開發,作為保留景觀用地。
高層建築盡量沿城市道路附近較為緩和的地段展開,除北部開發量較為及中外,其它地塊進深都較小,以減少土方開挖和擋牆數量。沿湖片區雖然景觀較好,但是視線被東西兩側山體遮擋,視線較差,且沿湖地塊高差較大、開闊地很少,不宜大面積開發。僅布置少量建築。
1.土方計算:本項目在總圖布局和豎向設計上盡量從減少成本的方向來考慮,但是由于場地地形複雜,仍然産生了巨大的土方量。計算下來挖方量為:5820142.93m³,填方量為399871.28m³,多餘外運土石方量為5420271.65m³。單位面積的挖方高度15米以上。
2.土方成本估算:僅有小部分土方量屬于場内調配,成本為399871.28X15=600萬元。大量外運餘土成本為5420271.65X30=16260萬元
3.邊坡支護工程:本項目擋土牆支護高度很大,平均支護高度約30米,所以需要采用岩石錨杆加框格梁的處理方式。支護的範圍也較大,擋土牆長度多達3200米。
建議采用錨固框格梁擋牆。估算總的造價約為8920萬元。
4.防排洪工程:本項目防洪渠總長度約2269米,平均截面0.9X1.0米,建議采用毛石砌築總造價約為144萬元。
5.成本說明:本項目總的地上計容積率面積為856362平米,按照上述成本分攤每平米成本為341元。
由于本項目場地更為複雜,雖然在總圖規劃布局和場地設計上盡量做好成本控制,但測算下來場地建設成本仍然較高,有可能超出開發商的預算。
場地成本測算的說明
1.複雜場地往往會有難以預料的場地建設成本,可能會使項目總成本增加20~30%,即使總圖和豎向規劃上盡量使用各種方式來減低土石方和擋土牆數量,仍然也要比平地項目增加更多的成本投入。複雜項目的場地建設成本已經成為影響開發商決策得關鍵因素之一。有些項目因成本超出了開放商的預算而放棄拿地。如果前期分析不到位,有可能要走很多彎路。
2. 場地建設成本的主要部分是土石方、邊坡支護和基礎處理工程。這些都和總圖布局及豎向設計直接關聯,而這部分内容又是方案前期階段需要重點考慮的,所以對成本的控制必須從設計前端開始。
3. 建築工程成本一般比較容易測算,但是複雜場地的建設成本往往難以預料。作為設計單位,我們努力作出“适用、經濟、美觀”的方案,同時也注重成本分析的研究,提出可供參考的數據,論證方案的實施性,可以增加建設單位的開發信心。即使是因為測算成本超出開發商的預判,從而放棄項目開發,中止設計工作,也要比反複折騰,又最終終止設計要好。
廣州君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專注BIM咨詢|軟件出售|BIM平台研發|建模出圖|BIM培訓|工程動畫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_在線咨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