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相思詩,相信所有人張口就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這首詩名為《相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有人稱這首詩為“千古第一相思詩”。
紅豆生長在南國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希望你能盡情的采集它們,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這首詩直抒胸臆說相思,不知道撩撥起了多少少男少女懵懂的心思,而紅豆也順理成章成了情人們互表心意的信物了。
可是,你知道嗎?這首詩寫的并不是愛情。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每每情人之間互相表白心意、訴說思念,都會不自覺地吟誦這首詩,“紅豆”也成為了相思的代名詞。
互贈紅豆,以表相思,也成為了情人之間最喜歡的活動。
可是,你知道嗎?這首詩如此感人,可事實上,它并不是一首愛情詩。
這首詩還有一個名字,叫《江上憶李龜年》,是一首懷念友人所作的詩。
一場安史之亂,改變了多少唐代文藝青年的命運!
李白投奔永王李璘,被劃入“造反派”,慘遭牢獄之災;
高适在戰亂之中護駕有功,被封為朝廷重臣,迎來了事業的巅峰;
杜甫隻身一人、衣衫褴褛地投奔唐肅宗,才謀得一官半職。
許多唐代文人四處流離。
著名歌手李龜年流落江南,一天,他在官員的酒宴上,唱起這首詩,聽者無不動容,所有在座的人遙望着蜀地唐玄宗的方向,落下淚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着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
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
如今,《相思》早已成為愛情的經典,人們早已忘記了曾在訴說着的友情。
在文學史上,這并不是孤例,《詩經·擊鼓》篇也是類似的遭遇。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詩經·邶風·擊鼓》
現代社會,如果你有親友結婚,肯定會順口道一聲:白頭偕老啊!
“執子之手,白頭偕老”早已成為新婚常用祝福語。
不過,許多人應該知道,這句詩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是一首戰争詩。
遠征的士兵,久未歸家,于是唱起歌來,聊慰思鄉之情。
戰場是殘酷的,戰士是怨念的。不過,因為戰友,卻多了溫馨。
與戰友立下誓言,一同生死不分離。讓我握住你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總是覺得古人更加真誠,他們不惜用最美好的語言,最深切的情感來形容友情。
同生共死,執手相依。不止屬于愛情,也屬于友情。戰友情,朋友情。
因為有這樣的感情,殘酷的戰場又多了幾分暖意。
美好的句子,從來不隻是用來形容一種感情,且看張籍的《節婦吟》,用美妙的句子來表達完全不同的情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以愛情或美人作主題來将政治失意或主張寫在詩文,是古時文人的慣用手法。
這首《節婦吟》就是如此。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如今成為愛情名句。
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兩個有情人無法相守時,用這句詩概括真是恰如其分。
許多人猜想是不是張籍有一個無法相守的愛人,傷懷之下寫下此詩。
現實總是比較殘酷。事實上,張籍沒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愛人,而是有一個不敢得罪的大人物。
《節婦吟》是張籍拒絕李師道拉攏而作的。
李師道是唐代的平盧淄清節度使,是當時的藩鎮之一,權勢炙手可熱。
中唐以後,藩鎮用各種手段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為己所用,而張籍就上了李師道的拉攏名單。
張籍内心是不願意的,作為韓愈的大弟子,他一向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自然就不能接受藩鎮的拉攏。
為了拒絕李師道,又顯得不那麼突兀,不讓對方太難堪,張籍寫下了這首詩以示拒絕。
在詩中,張籍将自己比喻成一個節義的女子,她已經成婚,有了丈夫,自然就不能再接受其他人的愛慕,所以,隻能“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事實上,就是在告訴李師道:我已經決定忠于中央政府,不能接受您的厚愛。
以愛情詩表拒絕,含蓄而有意趣。
詩詞君猜想當李師道讀罷此詩,應該會哈哈一笑:這個張籍,不來就不來吧,還寫得這麼那啥!
這三首經典詩作,如今,早已被當成了愛情的警句,不斷吟詠感慨。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是相思之深;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相守一生;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是愛而不得;
也許有人會說,本不是愛情詩,那又有什麼關系呢?
時間流逝,歲月早已賦予了它們新的内涵。
隻要我們知道,在詩詞中,最美麗的語言,不止屬于愛情,還屬于友情,屬于所有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就不枉讀過這些美麗的詩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