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1 05:13:16
孩子說不上幼兒園,沒想到那三年我的做法是錯的

兒子剛上幼兒園時,我還沒有要二胎,我研究了很多幼兒啟蒙教育,幼兒發展規律,我深知應當要尊重和保護孩子。

但是,有時候父母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比如,我總是蹲下聽孩子講話,我總是尊重他的意見。

我當時覺得,我真是一個開明的家長,我真是一個成長型的家長,我對孩子的愛一定會讓他變得更好。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

所以,每天我們七點多起床,慢騰騰地穿衣,慢騰騰地刷牙洗臉,慢騰騰地吃早飯,再慢騰騰地散步去學校。

我們經常是9點左右才到學校,全校最後一名,而我卻自诩“陪蝸牛一起成長”,尊重兒子“慢吞吞”的氣質。

我以違反學校的上課規則來成全孩子。

如果兒子說“我不去上幼兒園”,我并不會發脾氣,不會說“你想幹嗎!”,也不會強制送他進去。

我總是跟他好好商量,陪他多玩一會兒,再進去。

直到我學習了心理學,我才知道,我自以為地尊重孩子,愛孩子,其實是一種溺愛。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2

孩子在與我讨價還價當中明白了如何拿捏我,規則在孩子心目中并沒有嚴格的界限。

這也就導緻了,上幼兒園時他就會上課講話,走動,并且把這種不良的課堂行為帶到了小學。

原本幼小銜接中,規則的認識可以減輕孩子上小學的适應不良,但是我對規則的散漫态度卻令他南轅北轍。

他直到一年級下學期才在老師的幫助下,适應小學的生活。


面對“我不去幼兒園”,三種錯誤反應的家長

當3歲的孩子開始去幼兒園,他的人生便邁開了新的一步——他需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同時這個陌生的環境裡不再有那麼多關注。

在家裡,可能好幾個大人關注一個孩子,孩子可能是家庭的焦點。而在幼兒園,幾十個孩子分散幾個老師的注意力。

不僅如此,他們還需要适應很多突如其來的考驗——如何與同學們交往,完成最初的社會認知;如何面對和解決同學之間的沖突,無論是搶玩具,還是争執;如何表達喜歡和拒絕呢……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3

但伴随着這些體驗,挑戰也随之而來:

學校很有趣,但老師們卻希望他們能老實地坐着,隻關注手頭的事情;

他們慢慢學會了與新朋友相處,但新朋友有時卻會讓他生氣,傷他的心;

戰勝這些挑戰,要求孩子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而這是3-6歲(幼兒期)這一階段孩子面臨的最重要的成長任務。

在這段時期裡,孩子需要學習克制不恰當的行為,集中注意力,在某種特定的場合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4

所以,當他們無法解決幼兒園和自身需求的沖突時,他們就會選擇逃避。

比如,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從起床到出發,中間的穿衣,洗漱,吃飯總是伴随着大人的催促,不停被催促的孩子變得手足無措,而大人的焦慮不斷蔓延時,孩子的緊張情緒到了高峰。

孩子可能會用哭鬧對抗大人,也可能會迂回地表達不滿——我不想去幼兒園。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5

這時,着急出發的家長,會怎麼應對孩子的抵抗呢?先來列舉三種錯誤的反應型家長。

第一種,忽視型家長

對孩子的情緒不夠重視,認為它無足輕重;

不與孩子共享情緒,或者忽略孩子的情緒;

希望孩子的消極情緒快速消失。

典型的表現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關閉情緒通道,取笑或忽視孩子的情緒,認為孩子的情緒是不理智的,因此不必當回事。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6

對孩子想要表達什麼絲毫沒有興趣聽,當孩子變得情緒化時,會感到擔心、焦慮、反感、傷心或恐懼。

擔心自己會情緒失控,過于關注如何消滅情緒,而不關注情緒本身的意義。

忽視型的家長認為消極情緒是有害的,認為關注消極情緒會讓事情更加惡化,面對孩子的情緒,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他們會認為孩子有情緒意味着大人有問題需要解決,認為消極情緒是孩子調整能力差的表現,認為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是在往父母臉上抹黑。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7

所以當遇見這種情況時,這類父母會縮小孩子的感受,對那些引起孩子消極情緒的事件不予重視,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認為時間能解決一切。

這類父母看來,去上幼兒園沒有什麼大不了,這有什麼可難過的。他們可能會,用餅幹哄孩子,轉移注意力,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的生活很有趣。

然後送孩子去幼兒園。

第二類,壓抑型家長

壓抑型家長身上具有很多忽視型家長的行為表現,隻不過更加負面

他們會因為孩子表達情緒而評判、指責孩子;過分強調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強調孩子要向好的情緒或行為标準看齊。

不論孩子是否有不良行為,都會因孩子表達情緒而斥責、教訓或懲罰孩子;

認為表達消極情緒應該有時間限制,認為消極情緒應該加以控制,認為消極情緒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現,認為孩子通過消極情緒來操控大人;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8

這種觀念會引發權力的抗衡。

所以當遇見這種情況時,壓抑型的家長認為情緒讓人軟弱,孩子必須在情感上堅強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認為消極情緒是毫無益處的,是在浪費時間。

認為悲傷等消極情緒是一種需要克制的常見情緒。

壓抑型的家長更關注孩子對大人權威的服從。

常見的就是脾氣火爆的家長,他們可就沒什麼耐心了,直接對孩子發一通火,警告孩子不許再鬧,再鬧就揍你。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9

這種就是“壓抑型”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為,他們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都是批評的态度,經常斥責打罵孩子,認為消極情緒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現,甚至覺得孩子不聽話、哭鬧是在給自己臉上抹黑。

第三類,放任型家長

放任型家長完全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表達。當孩子感受到消極情緒時,會給孩子以安慰;但是,對孩子的行為不提供任何指導,不教孩子感知、标注和應對情緒。

放任型家長是“好好先生”,什麼事都應允,不劃定界限,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不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0

在快樂教育理念泛濫的今天,很多人都是放任型家長,而不自知,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當面對消極情緒時,覺得除了包容以外沒有其他可以做的,認為管理消極情緒就像操控壓力裝置,情緒一旦發洩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這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産生的影響:他們将不懂得如何調整情緒;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建立友誼,與其他小朋友相處。

是的,我自以為是在保護孩子,自以為是在無條件地愛孩子,我在安撫和支持,但是我卻沒有意識到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去面對這樣的負面情緒。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正确做法

以上介紹的三種錯誤做法,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家長也不是故意為之,但是家長自己在小時候就沒有得到正确的引導,他們對情緒的處理和學習也是來自于他們的父母。

那麼到底如何來引導孩子呢?來看看科學的做法——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的正确做法。

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會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當作增進親密感的機會。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1

當孩子傷心、生氣或害怕時,願意花時間和他在一起;

不會對孩子的情緒失去耐心,能夠感知并重視孩子的情緒。

這類家長認為孩子的消極情緒給自己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孩子的平台,對孩子的情緒狀态很敏感,即使是細微的情緒變化也能感覺得到。

當孩子表達情緒時,不會變得困惑或焦慮;知道這時應該做什麼,尊重孩子的情緒。

不會取笑或忽視孩子的消極情緒,不會告訴孩子他應該怎麼想,不會覺得自己需要解決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2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利用情緒化的瞬間去做如下事情:——傾聽孩子——共情,用溫情和安慰性的話語來對待孩子——幫助孩子為他正在感受的情緒貼上标簽——指導孩子調整情緒——劃定行為界限,教給孩子什麼是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

這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産生的影響:他們将學會信任自己的感覺、調整情緒、解決問題。他們有更強的自尊感,學習成績很好,與他人相處融洽。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3

所以當這類父母面對孩子不去幼兒園時,除了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他會先共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我”理解你為什麼難過。

這一點放任型的家長也能做到。

但後面一點就很關鍵了,接着,他會提供指導,告訴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消極情緒。

我們可以還原一下這樣的場景:

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

家長問:你不想去?為什麼呢?

孩子:因為我想和你待在家裡。

家長:是這樣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幾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裡,一起玩,而不是趕着出門。

但你知道嗎?我不想遲到。

孩子這時候開始哭了,嚷嚷說:這不公平。我就是不想去!

這時家長可以把孩子抱到自己腿上,說:我很抱歉,寶貝兒,但我們不能待在家裡。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孩子說:是的。

家長說:還有點傷心?

孩子:嗯。

家長說:我也感到有點傷心。

這時候家長可以一邊撫摸孩子的頭,讓孩子哭了一會兒。

再繼續說:我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

想想這周末,我們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兒園。我們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周末你想幹什麼呢?

孩子:吃冰激淋,看動畫片。

家長:不錯,那一定會很棒。還有别的嗎?

……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4

你看,從頭到尾,情緒管理型的家長并沒有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情緒中轉移出來,這一點跟忽視型的家長很不同,更不像壓抑型的家長去責備孩子。

相反,他花了幾分鐘時間照顧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尊重他的感受,認為他的願望是合情合理的。

但更重要的是,這類家長懂得為孩子的行為劃界限。

她讓孩子知道,她會因此遲到,違背對同事的承諾。

孩子會有點失望,但是這完全是他能夠應對的。

這樣孩子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情緒,體會、學習去接受這種情緒,然後再讓孩子知道,他是可以從難過的情緒中走出來的,明天會更精彩。

這種回應方式,是在研究中被證明的最成功的親子關系模式。


結語:父母的任務是為孩子行為劃定界限,而不是情緒

幼兒園時期,是孩子離開家獨自去面對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他們認識情緒,學習調節情緒的關鍵期,類似的沖突場景還有很多,比如夏天想穿冬天的衣服,比如和朋友搶玩具失敗受到挫折……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在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後,要對不當的行為劃定界限。

對幼兒來說,解決問題往往是從區分正确行為和不良行為開始的。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5

如果孩子的行為方式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那父母要對這種行為立刻叫停,讓孩子重新選擇更合适的行為表達情緒。

并且告訴孩子,什麼恰當,什麼不恰當,有明确的标準。

當孩子知道紀律,理解打破這些紀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他們就更不會做出不好的行為。通過這些體驗,孩子才能學會如何調整情緒。

如何安慰孩子不去幼兒園(面對我不去幼兒園)16

我們應該更多地利用孩子消極情緒爆發的時機,引導孩子去認識負面情緒,面對負面情緒,要讓孩子明白,出問題的不是自己的情緒,而是行為。

孩子的所有感覺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行為都是可以容忍的。

父母的任務是為孩子行為劃定界限,而不是情緒。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他有權産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表達情緒的方式卻是多樣的,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完好無損。他還會明白,大人理解自己的情緒,還會幫助自己從煩人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