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學詩的重要

孔子學詩的重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4:58:47

孔子學詩的重要?作者:劉恒(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孔子學詩的重要?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學詩的重要(孔子詩教的核心觀念)1

孔子學詩的重要

作者:劉恒(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孔子是儒家“詩教”的創始人,“詩教”一詞出自《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教”自産生以來,對其探源闡釋頗多,将孔子的詩教與其門人對其思想進行闡釋的《禮記》結合到一起來看,其核心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那就是尊德性與道問學。

《禮記·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朱熹認為“尊德性”是“存心養性”,“道問學”是“格物窮理”,“大抵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朱文公文集》)。龔自珍說:“孔門之道,尊德性,道問學,二大端而已矣。”作為孔門之道的兩大端,它實際上就是孔子詩教說的兩大核心觀念。“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是要求真正的君子必須是兩者兼而有之的。而孔子倡導的君子之道,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君子之道的培養,是孔子詩教之重要内容。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是君子之道的一體兩面。

“尊德性”的“德性”,具體體現為聖人之性,是君子必須遵守的。簡單地說,“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來就有的,但由于為物欲所蔽導緻“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須通過“詩教”(或整個六藝之教)時時“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詩教”所謂的“無邪”,就是要“歸于正”,而所謂“正”者,體現在《詩》中便是“仁”“禮”和諧。儒家“仁”的本質就是維護等級之禮、法規之禮、人際之禮、為人之禮,二者在《詩》中達于和諧統一。孔子盛贊“《詩》之好仁如此”,就是他“詩教”中“欲仁”“聞道”價值取向的展現。

“仁”是君子的本質特征,“仁愛”是君子的主要情感,孔子“詩教”的目的是讓君子注重道德禮法,并讓君子在遵循禮法規範上由外在的強制升華為内在的自覺和良知。所以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其主張以禮教化和以德教化都是要求完成自身的道德修養。孔子借助《詩》把詩對人的性情熏陶引向“溫柔敦厚”和“文質彬彬”。而“溫柔敦厚”和“文質彬彬”的底蘊便是“仁”的德性:“仁”滋養着人的自然和質樸的性情。孔子“詩教”不僅倚重于《詩》,同樣倚重于“禮”與“樂”,所以他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說。“興于詩”在于以詩的感發涵養人的性情之真,“立于禮”是使這真性情得以由“禮”而導之以正。但“禮”是一種有制約作用的規範,在“禮”的制約下“真性情”的發展會受到限制,這樣就需要“樂”來涵養。在“樂”這裡,“情”(“詩”之根)涵納了“理”(“禮也者,理也”),“禮”内蘊了“詩”,“仁”在這個時候才會在葆有天真而趨向高尚的意趣上得到圓融的提升。孔子的“仁”孕育了人的“德性”“性情”,使孔門開始從“修德立身”的立場來讀《詩》與用《詩》,由《論語》所開啟的“詩教”,第一次自覺地從人的内在要求出發,通過“詩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存心養性”。因此,“尊德性”作為“詩教”的核心價值之一,實質是将審美道德化,使審美成為溝通内在之“仁”與外在之“禮”的橋梁。

“道問學”則是指君子通過問學、求知的途徑而達到實現至誠的德性境界。實現道德境界的途徑隻有讀書緻知,這個書就是以《詩》為首的“六藝”。“道問學”是孔子對弟子實施《詩經》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孔子很多有價值的教學方法是在他具體“引詩”“論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特别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其在《論語》中明确提出的三處“教”之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有教無類”(《衛靈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這三處,“有教無類”是孔子“詩教”的教學原則;《學而》是對入學弟子的要求,最有價值的是《述而》的“四教”。這四教,文是文獻典籍,行是德行或實踐,忠是忠義,信是信用。這“四教”既是孔子的教學内容,也是孔子因材施教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是内在的。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一個人是從詩書禮樂(文)、社會實踐(行)、忠誠守信(忠)、思想情操(信)等方面去實行的。就道問學這端來說,孔子是一個經驗主義者。他吟詩論詩的時候,出言從容而多平易親切之語,對弟子所問“仁”“孝”“禮”“政”“德”“君子”等儒家義理進行随機指點,或評說堯、舜、禹、泰伯、文王、伯夷、叔齊以及顔淵、子路等,不管是評點義理還是評點人物,都稱《詩》引《詩》來啟發弟子領悟他“一以貫之”的“道”(“仁”道)、“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教”、“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為政”方略等。可以說,孔子“詩教”的主要任務就成為推廣和闡釋《詩經》的政教功能,闡釋《詩》具有合“禮”性和“貴中合”的價值觀,表現出重實用而輕審美的傾向。

孔子作為一個哲學家和教育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完整的教育理念。在他看來,“詩教”之真正目的是個體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詩教”之真正目标是培養“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就道問學而言,它帶有強烈的實用性和踐履性,是形而下的技術。孔子的“詩教”思想,從“尊德性”與“道問學”兩個方面發掘了《詩經》陶冶性情、培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過“人文化成”最終到達“内聖外王”,體現出一種“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2日11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