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最欽佩的皇帝就是曆史上的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偶然翻閱《雍正書法一覽》,找到雍正手書的這副對聯:“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讀後心情難以平靜。這副對聯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父親就跟我說過,至今難忘。他說的和這副對聯稍有不同,他說的是“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當時他讓我去找這副對聯的出處,因為年紀尚幼,閱曆畢竟有限,找了很久也沒發現這副對聯的出處。昨天偶然找到,真是踏破鐵鞋無覓,得來不費工夫。
這副對聯上聯出自《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為人正直坦蕩,擡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下聯源自東晉經學家範甯《春秋谷梁傳序》稱譽《春秋》語:“一字之褒,寵逾華衮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意思是說,一個字的褒揚,超過君王贈賜一件禮服;隻言片語的貶低、批評,其受辱的程度比當衆鞭撻還要厲害。這就是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這副對聯講的就是這一個道理, 做人要正直坦蕩,無愧于心,世人褒貶之辭畢竟流于一時,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想到雍正寫這幅對聯的心情,必是立大志向,下大決心,有大計劃,寵辱皆忘,成竹在胸,定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何懼身後罵名。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勤政無怠,十三年如一日,做了一代帝王數十年做不了的事,可是身前身後罵名不斷,毀譽參半。近三百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人們對他的評價更多的是贊頌他的銳意革新,清勤謹慎,懲貪立制,不愧一代英主,應該說曆史給了他正确的評價。而那些惡意中傷诽謗的奸佞小人早已成了冢中枯骨。
反思自己,年幼時無知無畏,敢說敢做,偶有驚人之語,發驚人之論。而今漸趨成熟,但說話作文卻日漸小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人行事趨于圓滑世故,以為明哲保身是立身之本。
現在明白古時以一人之力難敵天下群雄,一個人的力量渺小之極。雍正能直透三關,得大自在,我們為什麼“封王、稱帝、登仙、成佛,全在自心”這點領悟都做不到?少的就是這問心無愧,寵辱不驚的氣魄。
我喜歡二月河描寫胤祥的一句話“天不能拘,地不能束,心之所至,身必随之,行必踐之,此國士之風。”胤祥終雍乾二朝榮寵不衰,雖然不是二月河描寫的長于兵事的“俠王”,但确是當之無愧的無雙國士。現在,做人能象胤祥那樣清勤自省,公忠體國就很滿意了,做人當如是!
由于曆史學家對胤禛的偏見,流傳至今的清宮史料,留給後人的印象大多是一個大興文字獄的暴君形象,人們都聽說過“維民所止,雍正沒頭”的冤案,卻很少傳頌其推行新政整肅吏治的偉績。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四兒子,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四十八年封為雍親王,六十一年嗣位登基。第二年即一七二三年改國号雍正,執政十三年。胤禛實際上是一個銳意改革的領袖人物。他從康熙手中接過來的大清江山,國庫空虛,民不聊生,他被迫跟着說“康熙盛世”,不得不打掉牙往肚裡吞替皇阿瑪收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爛攤子。他勤政業奮力推行新政,幹的盡是劫富濟貧,損害本階級集團利益的事,平常我們想象中天子皇帝廣有四海富甲天下三宮六院而胤禛隻有一個字,就是“苦”。他進行的稅制改革,引起皇室兄弟乃至滿漢官員的強烈不滿,紛紛與其離心離德,險遭滅頂之災。但其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胤禛治吏嚴明,賞罰分明,堪稱一代明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