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八年級下冊二十二課禮記二則

八年級下冊二十二課禮記二則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30 23:04:22

八年級下冊二十二課禮記二則?知識點大道之行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八年級下冊二十二課禮記二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八年級下冊二十二課禮記二則(部編八年級語文)1

八年級下冊二十二課禮記二則

知識點

大道之行也

一、課文翻譯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注釋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為:是,表判斷。

與:同“舉”,推舉。

修:培養。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原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注釋

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第二個“親”,父母。

子其子:第一個“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第二個“子”,子女。

終:終老,終其天年。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鳏”,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有殘疾。

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歸:歸宿。

于:在。

譯文:因此人們不隻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隻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的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财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氣,恨它不出于自己,但願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注釋

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

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

作:興起。

外戶:大門。

閉:關(門)。

謂:叫作、稱作。

大同:指理想社會。

譯文:因此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造反害人的事不會興起,所以(家家戶戶)大門不關。這叫作理想社會。

二、問題歸納

1.談談你對“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個分句是對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道”的分述。“天下為公”是說政權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選賢與能”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幹的人擔任,“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之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2.談談你對“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解。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子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對各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實行生活保障。這句話點出了大同社會一個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在形式上運用了排比的修辭,形成整齊劃一的句式,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有分”“有歸”點出大同社會的什麼特征?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這是大同社會另一個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4.寫人們對财物、勞動的态度,說明了什麼?

通過人們在對待财物和勞動上毫無私心的表現,點出大同社會又一方面的特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5.從“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當時社會怎樣的狀況?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大同社會安定、和諧的狀況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現實社會的黑暗、陰險,這正是人們迫切追求理想社會的原因。

6.“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顯然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的藝術再現,二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藍圖,“大同”社會中人人都能受到關愛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體的體現,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體現。

三、課文主題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社會的特征的描述,闡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思想。

雖有嘉肴

一、相關資料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彙編,相傳由西漢戴聖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二、課文翻譯

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注釋

雖: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達了極點。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原文: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注釋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強:自己督促自己。

譯文: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後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後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說“教别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三、問題歸納

1.開頭寫嘉肴的作用是什麼?

以嘉肴喻至道,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說明“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

2.“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寫出了“學”“教”之後的結果,為下面的觀點作鋪墊。

3.“教學相長”該如何理解?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教使學有所增長,教人學習又反過來促進教人者知識的積累。

4.結尾引用《兌命》中的言論有什麼作用?

引用《兌命》中的言論,證明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使論證更有權威性。

5.試分析《雖有嘉肴》一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論證,最後得出“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四、課文主題

《雖有嘉肴》論述了教和學的關系,說明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課後思考探究

一、背誦略。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即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文章主要運用了反面論證的方法,在開頭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類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再從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道理闡述,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觀點,最後又引用“學學半”來深化強調論點。

二、背誦略。

大同社會理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社會充滿關愛;2.人人安居樂業;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三、示例:《雖有嘉肴》中“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一句,運用對偶句式,将“學”和“教”的作用展示出來,朗朗上口,讓人易于接受。《大道之行也》中“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一句運用對偶,寫出了大同社會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淳樸民風,句子讀起來節奏感強,富于文采和氣勢。

四、1.教與學。2.子女。3.歸宿。

4.财貨。5.害人的事。

五、1.這句話啟示我們,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别,人也是一樣,隻有經過刻苦磨煉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2.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是講時效的,錯過了最佳時間,事倍而功半,所以我們要及時發揮年齡優勢,珍惜年少時光,刻苦學習。

3.這句話啟示我們,隻有與朋友共同學習,互相交流,才能彌補自身的缺憾,并獲得更多知識。

4.這句話告訴我們探讨學問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像木工砍硬木先從易進斧的地方下手一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