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是五柳先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人們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
桃花源是一種理想世界,人們常常用來形容那些與世隔絕、遠離都市喧嚣的美麗鄉村,但是也僅僅是一種比喻,那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桃花源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還有兩個,一個在你的心裡,一個在重慶酉陽。
酉陽桃花源位于重慶、貴州、湖南交界處的武陵山區,與陶淵明筆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的地點相符,地處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隆起帶的川、黔、湘、鄂褶皺帶,是一個大型喀斯特溶洞塌陷後形成的天坑。
在五柳先生的筆下,武陵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其描述的情境與酉陽桃花源的入口很是符合,由于是溶洞塌陷成一個天坑,四面皆山,僅有一個洞口與外界相連。
酉陽桃花源原來叫大酉洞,通過洞口進入天坑以後,裡面的情景與《桃花源記》描述得極為相似,“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根據《酉陽州志》記載,大酉洞高三十米,長百餘米,洞中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側流出,注入酉陽河。溯溪入洞,兩岸牆立,半裡許,豁然開朗,别有一天地。其中田十餘畝,四周環山,皆峭壁,仿佛與世隔絕,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同時,在另一本古代文獻《四川通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晉永嘉之後,地沒蠻僚; 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遊迹罕至,故文獻無征,不能正名為桃源耳。”
想想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戰亂年代,武陵山區,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有人為逃避戰亂,遷入生活,從此與世隔絕,自給自足,過上了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
随着現代社會的進步,這裡隐世般的生活終于被人們發現了,現在成了全國AAAAA級旅遊景區,除了對水、電、道路等硬件設施進行完善之外,桃花源裡面依然最大化的保持了它最原始的模樣,村民依然穿着古代的服務,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往今來,很多人想找桃花源而不得,卻留下了許多關于它的詩篇,比如王維、劉禹錫、王安石等皆寫過《桃源行》、杜甫的《不寐》、張旭的《桃花溪》、李白的《古風》、梅堯臣的《桃花源詩》、張九齡的《與生公尋幽居處》等上百首古詩詞中均寫到了桃花源。
“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裡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閑倚石闌幹。”我們到來的時候秋雨綿綿,雖然有些遊不逢時,但景還是那個景,沒看到春天的”芳草鮮美,落英缤紛“,甚至是遺憾,卻看到了秋天的層林盡染,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多的想象空間,正如蘇東坡所言:”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衆,不獨桃源“。大家覺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