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上午,兜媽在公園裡聽到兩位寶媽在聊天。
一位說:我家孩子都一歲零兩個月了,到現在隻會叫“媽媽”,想說的東西表達不出來,隻會恩恩啊啊的,可急死我了。
另一位說:别擔心,人家說“貴人語遲”,說話遲的小孩子以後聰明着呢。
是嗎?那位媽媽将信将疑地看了眼自家兒子,臉上凝重的表情總算是淡了三分。
的确,“貴人語遲”是自古就有的說法,它出自《論語》中的:貴人語遲,敏于行卻不讷于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這個詞的原意是指很多有謀略的人,不善言談,卻心中有數、行動迅速。但随着這句古語在民間流傳開來,漸漸地就被人誤解為是說話晚的小孩子将來是富貴命的意思了。
在現實生活中,的确是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那些心思缜密、智力超群的人許多都是沉默寡言者。可也有人說“貴人語遲”是迷信,寶寶說話遲,“金口難開”,是因為智力發育水平低下,這樣的孩子從小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以後也不會聰明。
真的是這樣嗎?
不久前,美國研究者針對孩子說話遲緩做了一項實驗,團隊一共測試了100個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或者有障礙的孩子,結果顯示,100個孩子中,隻有一個孩子是因為智力低下才導緻的語言發育遲緩。
也就是說,孩子說話早代表寶寶語言功能發育得比較早,但這并不代表說話早,智力水平發育就好,智商就高。
或者換句話說,即使說話比較晚,大腦發育水平也不一定落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愛因斯坦,這位著名科學家直到7歲才開始說話。
雖然孩子說話早晚和智力關系不大,但是如果孩子在3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爸爸媽媽肯定是要擔心的,而且寶寶如果話說得早,也說明他的詞彙儲備量比較多,在今後的語言學習中會更加輕松,如閱讀、寫作等。
如何訓練孩子的語言功能呢?一、鍛煉口腔肌肉
寶寶開口說話依靠的是口腔肌肉的靈活度,如果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不好,會導緻孩子說話時口齒不清,甚至想說卻說不出來。
所以爸爸媽媽要在平常多多鍛煉孩子的口腔肌肉,例如在孩子吃輔食的階段,避免總是吃一些米糊狀的食物,而是按照月份的增長,改變輔食的硬度,鍛煉孩子的口腔肌肉。同時,我們也要了解寶寶語言發育的規律,具體參照下圖:
二、和寶寶多聊天
有的父母覺得寶寶還小,根本聽不懂大人在說什麼,于是就錯失了讓寶寶“早開金口”的最佳時機。其實大部分寶寶在8-10個月左右已經開始學習說話了,雖然年幼,對一些詞語的意思還不能夠理解,但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是能夠感知父母的情緒的。
如果我們在交談中加入表情、手勢,注意語氣,那麼這就是讓寶寶學習語言的最好方式。此外,對于寶寶嗯嗯啊啊的反應,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及時回應,記住不要講方言哦。
三、增加寶寶的體驗
除了和孩子聊天,爸爸媽媽們還要多帶孩子出門“長長見識”,增加他們的體驗感,例如去動物園聽動物們的叫聲,去公園聽小朋友的嬉鬧說話聲……在這種豐富的語言環境下,寶寶的聽力會更加敏銳,模仿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晚上臨睡前,爸爸媽媽可以帶着孩子一起讀一些有關動物的繪本,加深白天遊玩的印象,讓孩子認識動物,同時回憶和模仿動物們的叫聲。
四、聽兒歌、唱兒歌
兒歌的特點是旋律優美、句式簡單、朗朗上口,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會拒絕這樣輕松又充滿幻想的音樂。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說話還不是特别流利,爸爸媽媽們不妨給孩子多聽兒歌,多唱兒歌,這樣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增加記憶,他們的語言能力也可以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
五、讀繪本
讀繪本是一個增加孩子知識儲備量的過程。當孩子的詞彙量達到了一定的數量,他們想“說”出來時,就會變得很輕松。
在這個過程中,反複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孩子在聽故事時,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不如成人,所以他們需要在重複聽的過程中慢慢領會故事的意思。
當爸爸媽媽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一本繪本時,孩子的小腦袋也在加速記憶,他們不僅記住了故事,也積累的了詞彙量,學會了句式表達。
你家寶寶是多大開口說話的呢?你認同“貴人語遲”嗎?歡迎給兜媽留言哦!
我是兜媽,一位母嬰作者,也是小小兜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幹貨!如果您有感興趣或想了解的話題,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們,也歡迎來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期待參與哦!
你們認同所謂的“貴人語遲”嗎? 單選
0人 0%
認同
0人 0%
不認同,越早開口說話才越聰明
0人 0%
二者沒有直接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