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讀音為dié,百度百科解釋為:陝西關中、河西走廊一帶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吃至極緻謂之咥。而關中人則把咥面這一吃法,從古至今,由裡到外,傳承、演繹得淋漓盡緻。
“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氣洋洋,沒有放辣子嘟嘟囔囔。”可以說是對關中人咥面形象的生動概括。電影《白鹿原》中衆麥客蹲在白鹿原上,端着老碗咥面的鏡頭更是讓觀衆看着既暢快又解饞。而陝西“八大怪”中的“面條像腰帶,盆碗分不開,闆凳不坐蹲起來,油潑辣子一道菜。”這四怪,則是對咥面這一吃法的具體描述。關中人之所以把吃面叫做咥面,細究起來,大概一是原于關中人對面這一食物深入骨髓的喜愛,二是原于關中人非“咥”無以過瘾,非“咥”無以盡興的“生、冷、噌、倔”的性格使然。
渭河自西向東縱貫整個關中地區,沖積而成的關中平原土質肥沃,特别适宜小麥生長,素有天下糧倉之稱。自每年中秋前後小麥播種,到第二年端午時節收割,曆時十月有餘,小麥生長周期長,要經受秋霜,冬雪,春雨,夏陽的洗禮,在充分吸收了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後,方才成熟,顆顆飽滿,粒粒豐盈,以此小麥為原料而磨成的面粉,再加上關中女人的巧手和面,揉面,擀面,切面,做出來的面條自然筋道有力,韌性十足。
關中人的飲食習慣,除了面食之外,有兩樣調料必不可少,一是醋,一是辣子。自古以來關中人便有家家制醋的習俗,将大麥、麸皮、高粱等碾碎制成曲子,放在陰涼通風處自然發酵,待完全發酵後再将曲子碾碎,加入煮熟的大麥、高粱等攪拌均勻,用被子蓋嚴捂實再次進行發酵,二次發酵成功後裝入醋缸,以深井水反複過濾,醋,才最終得以成形。以傳統人工的方式制醋,雖然耗時費力,但釀造出的食醋,油黑發亮,酸中帶香,常常是一家釀醋,整個村子幾乎都會醋香四溢。
肥沃的黃土地上種出的“線線辣子”,更是關中地區的一道土特産和靓麗名片,聞名天下。辣椒果實細而長,肉質肥厚,紅裡透亮,辣而不辛。采摘新鮮的辣椒曬幹、碾碎,将辣椒面灑在面條上,用熱油一潑,“茲拉”一聲,醋的酸香味混合着辣椒面的辣香味,瞬間騰起,撲鼻而來,面還未咥,已先是吞起了口水。
關中人咥面不知起于哪朝哪代,但關中的娃娃們不用教卻從小就會咥面,這種基因似乎在娘胎裡天生就有。剛會吃飯的小孩子,筷子都不會用,直接用手抓起面條來,小嘴一嘬,“滋溜”一聲,整條便會瞬間入腹,惹得大人哈哈大笑。而關中的漢子們咥面,用狼吞虎咽來形容則一點也不為過,端起老碗,蹲在頭門外、山牆根、房檐下,兩人一夥,三五一群,一筷子面剛送進嘴裡,未曾咀嚼兩下,脖子一梗,“咕噜”一聲就已下肚,而另一筷子面早已到了嘴邊等候,如此,還不忘天南海北的胡谝亂吹,傾刻間,一碗面便已見着了碗底。夏忙季,咥一碗面,讓人精神抖擻,勁頭倍增;三九天,咥一碗面,讓人酣暢淋漓,上下通透。無論是在關中大地,抑或是在異國他鄉,隻要能美美的咥上一碗面,關中人的幸福感便會滿滿。
咥面,對于關中人來說,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情懷,其中融入了關中人諸多的複雜情感與精神寄托,這種感情也許隻有關中人才能體會得到。或許,是面的樸實養育了關中人的憨厚、耿直性格,而關中人的勤勞、豪爽,又将面這種再普通不過的食物的吃法發揮到了極緻。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關中人酷愛咥面的習性不會改變,他們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熱愛不會改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