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曹操是一個被野心耽誤了的文學家,以他現存的詩作水平來看,如果能安心搞文學,将會成為文壇最閃耀的明星之一。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如果沒有那股野心,曹操寫不出《短歌行》,畢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式的豪邁不是一般文人寫得出來的;如果沒有那股野心,曹操寫不出《龜雖壽》,畢竟“老骥伏枥,志在千裡”式的豪情,非一般書生才子所能有。不管他是否是枭雄,因為這份野心,和與普通文人不同的眼界,曹操在千年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曹操的詩,常能讓人振奮精神。但關于他的詩,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他寫詩最後總愛加上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平生存詩共20餘首,這些詩的題材豐富,有寫現實的,有遊仙的,有抒寫理想的。這20餘首詩篇中,《觀滄海》、《龜雖壽》、《冬十月》、《土不同》4篇都用的是“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8個字結尾。這到底是不是廢話?是否多此一舉。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二。
一:這8個字是什麼意思
曹操寫的都是樂府詩,而樂府本身就是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音樂機關。我們現在常說的樂府,指的是漢樂府,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正式設立樂府,在民間收集各種音樂,對它們進行改編、整理,拿到宮廷演唱。後來這種詩風盛行後,民間教坊也開始流行起來,大量文人都開始迎合朝廷的喜好,創作樂府詩。從此,這種詩風就确立起來。以緻到唐代,樂府詩仍占了很大數量。
一般人寫的樂府詩,其實隻是模仿這種詩體,并無人替他們譜曲演奏。但曹操本就是一方掌權者,所以他寫的樂府詩,是真的給樂人們唱的。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就是當時樂府歌曲典型的歌曲式結尾,意思是:好極了!好得很!慶幸得很! 這8個字,有可能是曹操自己加上去的,也有可能是經過他允許後,樂人們在演唱時加上去的。
二:算不算是廢話?
這8個字,和詩本身有沒有關系,我們看曹操的這首《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觀滄海是曹操的經典四言詩之一。全通寥寥幾句,明白如話,卻氣勢磅礴。詩中既有浪漫的想象,又眼前的壯麗實景,寫得十分浪漫。從格式上來看,我們也不難看出,最後8個字應該是後加上的。而從内容上來看,它與前幾句确實沒什麼關系。但加上它之後,整首詩的感情有得以加強,通篇也更有氣勢,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大家可以試試,如果不念最後這8個字,是否會覺得詩本身的氣勢減了不少?
曹操的20多首詩作中,隻有4首是加上了這8個字的。仔細分析這4首作品就不難發現,每首都是感情十分強烈的作品。《龜雖壽》抒寫的是壯志暮年,《冬十月》抒寫的是行軍途中的萬千感慨、《土不同》寫的是個人的雄心壯志和為不得志者抱不平。這些作品加上這8個字後,無一例外增強了原詩的表現力。這就是為何隻在這4首詩裡加,其它詩後沒有。
三:曹操後,很少再有人用這8個字
這8個字,成了曹操詩的一個鮮明特點。筆者翻看《全唐詩》和《全宋詞》,并沒有找到有名家再用這種寫法。到了明代,大文人王世貞倒是嘗試過4首,都是模仿曹操的詩風,刻意加上的。不過這幾首詩水平有限,效果并不算太好,所以也不算有名氣。
明明是挺好的一個寫法,為何文人們不願意用這8個字了?最大的可能是大家對曹操這個人不是很認同。多年來,曹操一直被稱為“枭雄”,像這種極具其個人風格的寫法,一般文人要麼不屑用,要麼不敢用,怕給自己招來非議。
衆多文人對曹操的不認同,從大家對他的經典詩作《短歌行二首》的評價中就看得出來。明明是挺好的一首詩作,還留下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等多個名句,但後世的評價卻是這樣的:
明代大文人謝榛在《四溟詩話》寫道:老瞞如此欺人。
清代文人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寫道:畢露其假。
清代文人朱乾更直接:攆躬自篡漢之實,昭昭若此
正因為對曹操的不認同,哪怕他的詩作寫得再好,也極少有文人願意模仿,王世貞敢仿确實是挺有膽量。不過憑他一人之力,“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種寫法自然也紅不了。
小結: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雖然與全詩在内容上沒什麼關聯,但絕不是廢話和多此一舉,對加強詩的感染力很有作用。所以傳了1000多年,這8個字仍被保留着,在《曹操集》中被一直保留着。而文人們對曹操的看法,往往受正統文化的影響,無法将人與詩分開,對人的不喜,導緻曹操詩在很多年裡得不到世人的認同,這一點是令人遺憾的。大家覺得曹操的詩寫得如何?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