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前景?成都核酸檢測系統崩潰,把軟件系統開發推到了輿論的焦點不過,往深了挖一下,能延伸出整個軟件行業、數字化建設中的各種潛規則、甲方的無奈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軟件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前景?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成都核酸檢測系統崩潰,把軟件系統開發推到了輿論的焦點。不過,往深了挖一下,能延伸出整個軟件行業、數字化建設中的各種潛規則、甲方的無奈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很多軟件開發或數字化項目竣工交付時,測試和驗收走過場很多甲方單位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監理公司,沒辦法充分執行測試和驗收,隻能交給乙方進行自檢。而很多乙方是不做驗收測試的,連過場都不走,會直接“編”個測試報告出來。
乙方既是選手又當了裁判。
有人會說,事業單位的各類系統都會有等保測試要求,如果軟件質量不行,早晚會查出來。
這個是早還是晚呢?
另外,大部分的軟件廠家都清楚等保測試的規則。
例如,服務器裡面的系統安裝成烏班圖要比centos更容易通過等保測試,那就想辦法讓甲方把系統換成烏班圖。
有的軟件系統,即使交付給甲方,也不能完全屬于甲方所有的軟件都有底層架構,為了安全,在開發的過程中,往往會進行封裝。有些複雜的語言一旦封裝後,很難進行二次開發。
這就像以前說的日本汽車發動機采用了全鉚釘,你拆了就難以恢複原樣。
甲方會因為一次軟件的采購,就與乙方産生了牢固的綁定和依賴。
很多甲方将來再引進其他的軟件,或找其他的廠家來維護原有的系統,會因為不同廠家的技術壁壘而無可奈何。
甚至有些軟件廠家為了搶市場,第一次合作會采用極低的價格,一旦安裝了,後續再有軟件采購隻能找他們購買,否則系統會出現不兼容、接口不匹配等等問題。
他們成功地繞開了招标采購環節。
軟件行業流行一句話:隻要綁定幾個大單位,這輩子不愁沒錢賺。
甲方對開發過程和質量難以把控,缺乏管理又回到了第1個問題上,甲方缺乏能勝任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甲方的技術人員和監理單位,幾乎很少進入服務器,查看源碼。
即使有些甲方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因為編碼習慣問題,隻要功能邏輯能實現,他們内心基本上80%已經接受目前的結果了。
你說寫代碼如何能偷工減料呢?
例如,有一個小邏輯功能要實現,程序員針對這個邏輯功能需單獨寫段代碼。但是,程序員發現與之相關聯的其它功能程序中,稍微加兩行代碼,在不影響相關功能的情況下,就可以實現新的小邏輯功能。
于是,原本應該加根豎向立柱的活,換成了一根從牆上延伸出來的斜支撐。
這個比喻會有人反駁。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系統重構呢?難道隻是因為整個系統結構和程序老化了嗎?
這讓我想起電影《掠食城市》裡,那座龐大的可移動城市,很輕易地吃掉别的小城市。但是,每當我看到那座可移動的城市的時候,都覺得這個城市是被一個又一個的小城市拼裝起來的。
就像衣服上打了很多的補丁,不是微軟操作系統那樣的升級補丁,而是與衣服原有面料、顔色不完全一樣的補丁——不知道為什麼總會有這樣的感覺?
很多軟件,都是在成型系統基礎上,進行二開這個問題其實我自己也挺矛盾的。
原生開發的軟件,代碼需要一行行的寫,審查也需要一行行的看,周期和成本太高。而且會局限于開發者的水平,産生各種BUG或漏洞。
但是,如果在成型系統的基礎上二開,周期和成本會大大降低,漏洞或BUG問題也會得到大面積的解決。
所以,大廠家一般都會開發出來各類成型的系統,稱為成型産品。然後再結合甲方實際的需求,在原有系統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
當然,這樣做沒毛病。
但是卻又回到了上面的第2個問題上,人家辛辛苦苦付出N多心血做出來的系統,怎會輕易把源碼開放給别人呢?哪怕是甲方花了很多的錢。
因為大廠更害怕源碼放給甲方,萬一被洩露出去,别有用心的人研究出了漏洞,對大廠的打擊可以是降維式的。
而小的互聯網企業,幾乎是清一色是從某寶或wu愛硬解等論壇上花錢買過來的封裝過的源碼,進行二開。系統裡面如果有BUG或漏洞,連他們自己都看不懂。
有些數字化,隻是做做表面文章,有個漂亮的外殼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這既是整體發展戰略,也是企業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即能提高社會的運轉效率,又能清晰地把握發展的規律,從而找到更有效果的方案,找出更準确的方向。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人出現怠工。
把數據反饋到大屏上,用各種圖表進行展示,挺好看。實際上這些圖表、數字反饋的是否真實、準确、及時,就是另說了。
甲方領導不可能把系統的每個環節都詳細認真地查看,隻能通過大屏的圖表結果反向推,推測出系統功能是否能正常運行。
乙方就會圍繞這一點做文章,盡量把大屏做得漂亮一些,數據展示的形象一些,以應對甲方領導的檢查。
有些甲方甚至都不能完全了解或理解這些數字化的東西,到底應該怎麼用,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隻管把系統做得大一些、完整一些,以便将來萬一用的時候可以随時把數據調出來。
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建設要走三個進程:行為在線化,在線數字化、數字智能化。
依照國内數字化建設的程度,我們差不多走完了第一進程,這得益于戰略層面的支持和鼓勵。目前,我們在第二個進程上也走了很遠,尤其是疫情的影響,加快了這一進程。
至于第三個進程,目前在大的甲方單位或國企、知名私企中也有充分的發展和應用。就像你愛刷科教類的短視頻,系統會推薦給你更多同類的視頻内容讓你刷。
從戰略層面來講,我們更快地發展數字化,從而讓大數據、智能化提前到來,是為了能在這一領域或層面,發現和解決更多的問題,研究出更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手段。
最終實現從另外一個維度,快速超越西方,實現降維式的競争優勢和我們自己控制的【技術堡壘】。
想要在數字化、智能化、大數據上實現彎道超車,基礎條件我們已經充分具備,剩下的隻是把浮于表面的工作,往深水裡遊。
1. 對于采購者來講,需要提供自身的技術能力,培養或引進能勝任這類工作的技術人才;
我們不一定非要自己動手做,但一定要懂,能看明白,能監控系統的開發過程。從而不被乙方“忽悠”,才能拿到更有質量的系統。
2. 對于供應者來說,想在未來有更好的生存空間和能力,就需要把生産過程透明化;
掖着藏着、以次充好,甚至自欺欺人式的實施、檢測和驗收,最終隻能把自己的企業坑了。過程透明了,才能提升系統的開發質量,才能為企業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3. 提高系統審查、檢測、驗收的标準,完善驗收機制,細化驗收項目;
嚴格的要求有時候并不一定是為行業發展樹障礙,而是讓整個行業的發展更正規。
這裡面還包括行業标準的制定者、教學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下沉到一線,看看标準是否過時、是否有效果、是否适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抄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