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小學語文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孩子們不僅能夠用成語為自己的語言和作文潤色、加分,同時也能從成語典故中學到不少古人的智慧。如何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成語呢?老師建議讓孩子先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這樣可以加深印象。今天,王老師和大家分享的是小學語文10個必讀經典成語故事,家長快為孩子收藏,考點内容!
一:百發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由基,連續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麼。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由基站穩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釋]發: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二:無價之寶
戰國中期,魏國有一個農民在地裡耕作時,得到一塊一尺見方的玉。他把玉獻給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鑒定,老玉工說:“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魏王問:“這塊玉值多少錢?”老玉工說:“有錢也買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價,也隻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賞了獻玉的人。
[提示]指極其稀有的珍貴物品。
三:畫龍點睛
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在一所佛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畫眼睛。大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人們以為他說大話。他隻好為兩條龍畫上眼睛。立時雷電破壁,兩條龍騰空而去,牆上隻剩下沒有眼睛的兩條龍。
[提示]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四: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不夠喝。有人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先畫好了,看别人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隻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那人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注釋]足:腳。
[提示]比喻多此一舉,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
五:事半功倍
戰國中期,戰亂頻頻,民不聊生。孟子對學生說:“當年周文王施行仁政,僅以方圓一百裡為基礎,步步為營,就打敗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也能這樣做,隻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能結束戰亂統一全國。”
[提示]比喻費力小,收效大。與“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六:紙上談兵(趙括)
出處: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将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将,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七:負荊請罪(廉頗)
出處: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
釋義:背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八:卧薪嘗膽(勾踐)
出處: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九:孺子可教(張良)
出處: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複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十:三顧茅廬(劉備)
出處: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王老師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同學們如果還有其他不懂的知識點,都可以給老師留言,老師看到了會給大家出相應的資料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