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是指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彙時,由于兩河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因其成為“關中八景”之一而聞名天下。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典出《詩·邶風·谷風》“泾以渭濁,湜湜其沚。”
泾渭分明,作為一個成語,從自然現象中得出的意境來表達人類生活中的實際意思。像原意是表達地理現象的成語在我們成語庫中數不勝數,歡迎大家能夠提供給小編新的成語。本期我們着重來介紹“泾渭分明”這種現象以及成因。
泾河和渭河交彙處出現的“泾渭分明”現象
據《航拍中國•陝西》中的解釋,泾河的清與濁常常随着季節發生交替變化。夏天的豐水期,兩條河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晰;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會猛降至雨季的千分之一左右,這時候就會呈現“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我國除了泾河和渭河有這種景觀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地方存在呢?
我國甘肅永靖縣境内,洮河與黃河交彙處,水面上出現了分明的黃、綠兩色分界。圖片右側,河水青綠色的是黃河——這裡地處黃河上遊地區,還未進入黃土高原,河水還比較清澈;左側渾黃的是洮河,因為它穿越了隴西黃土地區,裹挾了大量的泥沙,在這裡反而客串了“黃河”。——摘自《中國國家地理》
重慶朝天門碼頭是嘉陵江與長江交彙處。大多數時候,嘉陵江水清,長江水濁,在寬闊的江面形成長長的分界線,造就了經典的“泾渭分明”風景。——摘自《中國國家地理》
武漢漢江與長江交彙處,其中右上角為漢江,左下角為長江
在湖北省宜都市,長江和清江的交彙處出現了一條顔色分明的交界線,十分壯觀。
除了河流交彙處會出現“泾渭分明”的現象,河流入海口也會有這種現象。
黃河水和海水“泾渭分明”
在國外,同樣存在“泾渭分明”的現象。
巴西瑪瑙斯附近,亞馬孫河水色偏黃的幹流與水色發黑的支流内格羅河交彙,形成十幾公裡黑白分明的水帶。
瑞士日内瓦的羅讷和艾雲河彙合處。
最後讓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1、是不是兩條水色不同的河,交彙時都會“泾渭分明”呢?不一定。
兩股顔色不同的水流交彙,總有一個相互摻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有長有短,有時水流過幾米、幾十米就“不分你我”了,有時則能“齊頭并進”幾公裡、甚至十幾公裡依然能看到明顯的分界線。
在顔色差異的基礎上,兩股水流的“混摻帶”、分界線要足夠長,才談得上壯美風景。河水的密度、溫度以及酸堿度等因素會影響混合的快慢,而水量、流速以及交彙河道的角度,也會影響分界線的長短。
通常情況下,兩河交彙角度如果呈比較小的銳角,交彙後兩道水流更易于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幾乎是“平行”流動—它們齊頭并進,不會很快交融,于是出現綿延很長的分界線。如果兩河以接近直角的方向交彙,那麼水流的方向相互交叉,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分界線也很快就模糊不清了。
以上說的是兩條河水量相當的情況。兩河如果水量差異很大,那麼水多的很快會稀釋掉水少的,分界線會很短,而且不太明顯。總體來說,兩條河越是勢均力敵、交叉的角度越小,越有可能形成泾渭分明的風景。
2、“泾渭分明”現象中誰清誰濁是否永恒不變呢?肯定不是的。
很多地理、地質景觀能保持百萬年不變,但是泾渭分明的景色卻常常發生變化,時大時小,時有時無。
原版的泾渭分明的“景點”是在陝西西安郊外、泾河與渭河的交彙處。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就有“泾以渭濁,湜湜其沚”的詩句—成語就由此而來。然而往後曆代至今,都有不少好事者親自去實地考證,誰清誰濁卻一直争議不休,甚至有人說泾河與渭河并不分明!
為什麼呢?原來泾河、渭河是否清濁分明,與河流汛期、河道環境變遷有着密切關聯。渭河上遊河道泥沙沉積多,河水常年渾濁。而泾河上遊雖流經黃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層,大多數時候泥沙少,河水清澈。但每當雨季,山洪會把大量泥沙沖刷入泾河,短時間内泾河含沙量會比渭河高得多。這時如果到泾渭交彙處,就會看到二河“同流合污”,甚至泾河比渭河更渾濁。
泾河與渭河交彙處,由于污染、上遊河道附近開發等原因,“泾渭分明”現象已經不太明顯。
近年來,渭河因為上遊排污問題,河水也從黃色變得發黑。而泾河也因為上遊河道附近開發,河水變得渾濁。泾渭交彙處,不再是一清一濁,而是一黑一黃,幾百米後就分不出彼此了。
總結:1、“泾渭分明”現象主要發生在河流交彙處和河流入海口;2、“泾渭分明”現象明顯與否與河水顔色差異、混合速度的快慢、交彙角度、實力強弱等因素有關;3、“泾渭分明”現象中具體哪條河清哪條河濁不是固定不變的,除了與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有關外,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不同忽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