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接觸電子煙會導緻小鼠患上肺癌。
需要說明的是,這項研究與目前正在美國流行的風味電子煙相關的嚴重緻死性肺病無關,涉及的隻是尼古丁煙霧。
也就是說,是尼古丁緻癌性問題。
尼古丁分子結構
于10月7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中,40隻暴露于尼古丁電子煙煙霧的小鼠,54周後有9隻(占22.5%)發展為肺腺癌;而20隻暴露于沒有尼古丁的電子煙煙霧的小鼠沒有一例患上肺癌。
另外,研究還發現,暴露于含尼古丁電子煙煙霧的40隻小鼠中有23隻(57.5%)出現癌變趨勢的膀胱細胞過度增生;而暴露于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煙霧的17隻小鼠中隻有1隻出現上述增生。
研究者也承認,使用的小鼠本身容易發生癌症,是本研究,也是使用小鼠進行癌症研究固有的局限性。
為了減少這種混雜因素幹擾,研究僅持續了1年的時間(盡可能消除年齡有關的癌症的幹擾)。
一直以來,尼古丁本身是否獨立于煙草煙霧中其他化學成分而可以單獨引起癌症的問題存在争議,研究得出的結果并不一緻。
但是,幾乎所有研究人員都一緻性承認,煙草在烘烤過程中添加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化學物質會引起亞硝化的反應,生成亞硝酸鹽離子。
尼古丁衍生的亞硝胺酮
衆所周知,亞硝酸鹽離子可以将尼古丁轉化為緻癌物亞硝胺,比如,例如NNN(N-nitrosonoricotine)和NNK(尼古丁衍生的亞硝胺酮)。
傳統觀點認為,吸烤煙的煙霧将亞硝胺沉積到吸煙者的器官和血液中,因而亞硝胺血液水平測試是衡量其潛在緻癌性的最佳方法。
2017年的一項此類測試研究發現,與吸煙者相比,電子煙吸煙者與NNK有關的一種叫做NNAL的化合物血液含量降低了95%,一些專家從而得出結論認為,改傳統香煙為吸電子煙可以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這項研究起到了很壞的影響,對人們的吸煙習慣産生嚴重誤導。據估計,這導緻至少360萬名初、高中學生接受了電子煙。
而新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細胞中原本就含有内源性亞硝酸根離子,它們可以與尼古丁直接反應形成亞硝胺,其中包括NNK。
許多研究還表明,人和小鼠細胞内還有大量的細胞色素p450,可将NNN和NNK進一步轉化為可與DNA反應形成破壞性加合物的緻癌性化合物。
同一個研究團隊此前的已經表明,電子煙煙霧會引起小鼠肺和膀胱細胞DNA損傷,在體外培養的人肺和膀胱細胞中亞硝化作用也會将尼古丁轉化為亞硝胺衍生物,從而增加DNA編碼改變的可能性,從而将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
具體而言,較早的研究發現尼古丁先轉化為亞硝胺,然後轉化為DNA破壞劑,最終形成DNA加合物。
總之,目前的研究結果證實,來自電子煙煙霧中的尼古丁可引起小鼠肺部腺癌,和膀胱癌前增生。
此外,研究還表明,尼古丁一旦進入細胞内,就會轉化為亞硝胺,不會再離開細胞,因此無法通過測量細胞外亞硝胺水平(例如血液測試)來評估緻癌性。
換言之,此前認為電子煙替代傳統煙草可以降低緻癌性,挽救數百萬生命的依據并不堅實。#清風計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