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安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标志性符号
“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鳥獸之文。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是遠古時期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遠古時代,民智初開,中國先民通過觀看天象來認識理解季節、氣候的變化,以利生産和生活。通過觀察大地上的萬物迹象發現規律、獲得啟迪來治理天下。
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将思維、語言、經驗以及複雜的社會現象記錄下來,文字的發明就成為了必然。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就出現了一些刻畫符号,雖然還不是正式的漢字,暫時還無法破解,但它們跟後來的文字有一定的淵源。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發展史上石破天驚的大事。據說黃帝的史官倉颉發明了漢字,倉颉初造文字“天雨粟,鬼夜哭”,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有了文字,文化才得以傳播,并世代傳承。
學習漢語言,學習語文,不能不了解漢字的起源。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上的神秘符号
這是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先民刻畫在陶器上的符号,于上世紀70年代在山東莒縣陵陽河文化遺址出土,屬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該符号被刻畫在一個大口尊上,由三部分組成,自上而下分别為“日”、“火”、“山”(也有人認為是“日”、“月”、“山”)。因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想通過刻畫符号來表達某種意思,但卻又很難用一個單獨的符号表達豐富的意思,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三種物象的組合。這個符号具體表達什麼意思,讓後人頗費思量。學者王克煜認為,這種符号聯系到遠古時期在泰山上燔柴祭天就可以理解了。早在五千年前,泰山就被世人尊為神山,曆代帝王封禅泰山是關乎社稷天下的大事。他們登臨泰山極頂,面向東方,迎接朝陽,燃起柴火,祭祀天神,祈求上天保佑國泰民安。這就是所謂的“柴于上帝”,與四方諸侯各自登臨境内高山向泰山遙祭的“望秩山川”儀式合稱“柴望”,泰山頂玉皇廟内的“柴望遺風”匾額就可說明這種封禅泰山祭天儀式的遺存。
在表義符号的基礎上,後來逐漸演變為圖畫文字,開始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
我們現在看早期的圖畫,發現它們不是一個個冰冷的符号,看早期的漢字,發現它們都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漢字,而是早期人們實實在在的生活圖景,活靈活現。
圖畫文字
穿越幾千年時空,我們不妨想象回到遠古時代,回到當時人們的生活情境中,體會先民是如何通過圖畫來表達思想的。
看下面這張圖:
上邊是個圓圈,下邊是一橫。圓圈代表太陽,一橫代表地平線,這樣一說就不難知道,這個字是“旦”,意思是太陽剛剛從天邊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也就是早晨的意思。
那麼,下面這個圖呢?
上邊是草,下邊是草,中間是太陽。意思是太陽落進草叢裡去了。什麼時候太陽會落進草叢裡?當然是傍晚,這個字就是“莫”,它是“暮”的本字,“暮”字比“莫”下邊又有一個“日”(太陽),更可以清楚地看到太陽漸漸下落的動态。
一件東西,自己想要,别人也想要,必然要争。看下面這個圖:
一道杠是一個木棍,代表一樣東西,棍子的兩頭,左上和右下分别是一隻手,表示兩人在争一件東西。這個字就是“爭”,是“争”的本字本義。
人和人之間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古來有之,除了“争”,矛盾激烈的時候還會發生肢體接觸沖突。看下面這個圖:
左邊一個人,與右邊一個人相對而立。他倆在幹什麼呢?原來,兩個人發生了争執,而且都在伸手去抓扯對方——這不就是兩個人在打架嗎?這個字就是“鬥”(dou),即“鬥”的本字,後人說的“打架鬥毆”“打鬥”就是從“鬥”的本義引申而來的。
這是個幼兒,能看出頭、軀幹和兩隻胳膊,表示小孩子,這個字就是“子”。
嬰兒出生後,要靠母乳喂養。嬰兒不會走路,母親喂孩子吃完奶,就要将其包在襁褓裡,于是就看不到兩隻胳膊了,表示喂奶這事就完了、結束了,這個字就是“了”。
如果一個孩子殘缺了一隻胳膊,獨有一隻胳膊,這個字就是“孑”,後來的“茕茕孑立”一詞表示孤單,就是由殘缺了一隻胳膊的“孑”的意思引申而來。
這個字是“老”。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背都有些彎了,腿腳不便,不得不拄一根拐棍兒,表示年紀大了,是老人了。
一位弓背老人,沒拄拐棍兒,而是由其兒子或孫子(小孩子)輔助行走,其兒子或孫子就充當了老人行走時拄的拐棍兒,下圖:
這個字就是“孝”,表示晚輩對長輩孝順的意思。
一個案幾,上面放着器具,器具裡盛着飯食,一個人跪在旁邊正面向盛飯的器具吃飯(進食),表示一件事正在進行中,這個字就是“即”。
吃飯的人将臉轉到後面,表示不再吃了,就算吃完飯了,這個字就是“既”。
遠古時代,生産力低下,捕魚、狩獵是人們的重要生産方式,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人們不僅下水捉魚,還發明了魚鈎釣魚。看下圖:
一個人手裡舉着根釣魚竿,釣魚竿上是釣魚線,一條魚被魚鈎鈎住了嘴巴,活脫脫一幅釣魚的畫面。
不僅用魚鈎、魚竿釣魚,人們還發明了漁網,用網捕魚。看下圖:
右邊一隻手在撒網,左邊是魚。這就是撒網捕魚的畫面。
……
據統計,我國漢字約有10萬個,常用的約7000個。每個漢字背後都有故事。早期的圖畫文字,每一個都十分的生動形象,令人歎為觀止!
“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橫平豎直見風骨,撇捺飛揚顯氣韻”。“漢字,這具有魔性的古老神秘的方塊字,無疑是時間和空間、情感和審美的紐帶”,程應峰在他的《話說漢字之美》中說,“漢語言,是世界上最有張力的語言,漢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是一道從時光深處照拂過來的智慧之光,點燃了文明,照亮了黑暗,摒棄了蒙昧。”
當我們走進曆史,走進遠古時代,懷着一顆敬重之心去欣賞先民刻畫的每一幅圖畫,去欣賞每一個漢字,不能不為先民古老的智慧和無窮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有了先民智慧的基因,有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古老文脈的滋養,我們心中頓時會升起一種無比的驕傲和自豪,也生出無窮的生命的力量。
[參考文獻:李光璞《字詞形義探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