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高校老師講述愛情觀

高校老師講述愛情觀

情感 更新时间:2024-12-28 23:34:24

心理學專業出身的張曉文自2009年進入武漢理工大學任教,給本科生講授全校必修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學生們一緻要求把“愛情”這一章節(一般是排在第11周)提前到第一周來講,她看到了“愛情類”内容受歡迎的程度之高。所以,自2010年起她就向學校申請開設了一門新課——《愛情心理學》。作為全校性選修課,這門課的班容量為130人,自開設以來,空前火爆,“秒課”時一般不超過2分鐘就會滿額,很多學生從大一搶到畢業都搶不到。

應學生需求,2016年張曉文又為武漢理工大學的研究生開設了一門跨學科選修課——《婚戀職場人格》,第一次選課人數為122人,2020年的選課人數竟超過了1600人。2017年,張曉文主講的《婚戀職場人格》在中國大學慕課App上線,她幽默、接地氣的語言風格深受學生喜愛,至今已擁有幾十萬慕課學員,她的慕課在“最美慕課——首屆中國大學慕課精彩100評選展播”活動中,從200多所高校的1850門慕課中脫穎而出,榮獲二等獎。

關于高校裡的“愛情課”教什麼、怎麼教,張曉文強調“:‘愛情課’不僅是教會學生談戀愛,更是教學生如何表達自己、如何結交朋友、如何經營親密關系。我所開的‘愛情課’沒有雞湯,隻有心理學大量的科學實驗和數據,希望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引領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伴侶,獲得更好的生活。”

高校老師講述愛情觀(高校裡的愛情課)1

高校學生的婚戀觀呈現出哪些特點,存在哪些問題,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張曉文:從對愛情的需求來看,很多本科生還覺得自己是個孩子。在他們心裡,愛情很新奇,雖然期待但似乎沒有也可以,對于愛情的态度相對輕松。但研究生對愛情的需求就顯得尤為緊迫,有的是感覺到了一定年齡就該做這件事,有的可能的确感到孤獨,還有的是感受到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壓力。

從涉及的具體内容來看,在本科生中主要是相愛的難題,比如要不要戀愛、如何搭讪、怎樣表白。而研究生中更多是相處的難題,比如我們總吵架還要不要在一起、遇到了問題我們還能不能堅持,更加貼近于現實生活、人間煙火。

學生經常向我們講他們的愛情煩惱,綜合來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不談戀愛。他們的态度是:我不要談戀愛,打遊戲不香嗎;我不要談戀愛,我隻要“嗑CP”;我不要談戀愛,我要專心搞學習……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心理防禦,因為害怕、焦慮、能力不足而選擇不去做。在一些年輕人眼裡,愛情很虛幻,雖然它很美好,但投入大量精力也未必能收獲好的結果,所以“因噎廢食”。現在的本科生、研究生當中,不談戀愛的反而占多數。2010年剛開這門課的時候,我的态度是大家努力學習挺好,如果遇到了愛情再努力抓住它。但現在,我會鼓勵他們認識異性,結交異性朋友,主動追尋愛情。

二是缺乏科學引導。網絡上各種愛情思潮讓人無所适從,社會輿論更多偏向負面,怎麼吸引眼球怎麼來,存在着大量幸存者偏差的内容,比如過分強調不幸福或者有毒的關系,因為幸福的人隻會低調過日子,不值得上新聞,這給人造成一種錯覺,“渣男滿天飛,戀愛很可怕,男人都是大豬蹄子,女人都難伺候”,造成大量男女之間的誤解和對立。而且有很多“人均情感專家”,自己的戀愛一塌糊塗,卻總是想指點“别人的江山”,僅靠個人有限的經驗和個例做出判斷,常常有失偏頗。

三是“愛情速食主義”。往往開始一段戀愛很容易,但一遇到困難就立馬分手,比如:成績下降了,分手;異地了,分手;要考研,分手……我曾聽有個學生講:“談戀愛好累,每天幫女朋友占座位好累,每天幫她打飯好累……我還是分手吧,一個人多爽啊,想幹嗎就幹嗎”。很多年輕人對愛情的要求變高了,對愛情的忍耐和付出卻更低了。這造成大量昙花一現的感情,并沒有滋養我們的心靈、幫助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時代的“空心病”,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雖然大家看似都變“聰明”了,但卻不幸福。小時候我們都叫“沒頭腦”,長大後我們都叫“不高興”,現在的孩子普遍自我意識很強,當然注重自我的追求不是一件壞事,但有時很多孩子無法區分“自我”和“自私”,隻片面追求“利己”,完全抛棄“利他”,而利他精神的缺失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鼓勵學生走進一段愛情,也是希望他們能夠在愛情中學會“利他”,學會看見别人,學會得到和付出都會快樂。在“自我”和“忘我”中尋求一種平衡,才是一種比較健康的狀态。

面向高校學生的“愛情課”主要講些什麼?如何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婚戀觀,以減輕自身的婚戀焦慮或避免不慎選擇給自身帶來的困擾?

張曉文:我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愛情心理課》,是一門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探讨愛情的課程,所講的内容都是引自心理學最新的關于親密關系的研究文獻和實驗數據,以保證課程的科學性。整個課程内容共分為八章。第一章是“人際吸引”,主要講我們喜歡什麼樣的人,譬如長相好的人的确更具備吸引力,但可能隻在人際交往的初期起作用,從而引導學生更加理性看待顔值;第二章是“愛情是什麼”,闡述親密關系的内涵,比如愛情中的友誼讓我們的愛充滿快樂和理解,愛情中的激情讓我們的愛獨一無二、刻骨銘心,愛情中的承諾讓我們的關系更長久,更具備保護性;第三章叫作“愛的表達”,主要是引導學生實踐,包括如何表白、如何交友、如何互動、如何溝通,以實踐去理解男性和女性表達的差異等。第四章叫作“孤獨”,講述孤獨是一種負性情感,會損傷身心健康,鼓勵大家積極社交,走入人海;第五章是“擇偶”,闡釋男女之間擇偶的性别差異,比如為什麼男性在擇偶時更偏向于女性的相貌、為什麼女性在擇偶時更加看重男性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而有效消除男女兩性之間的誤解和對立;第六章叫作“愛的背面”,指出愛情雖然會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獎賞,但有時也會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嫉妒、欺騙、背叛等,以及怎麼去應對這些愛情傷害;第七章叫作“婚姻的秘密”,本章探讨愛情與婚姻的差别,以及如何平衡親密關系中的感性和理性。第八章是“性”,本章更多側重于性别教育,比如闡述什麼是男性特質、什麼是女性特質,并鼓勵一個人同時追求并擁有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女性也可以豪爽、勇敢、大氣,男性也可以溫柔、善解人意,兩種特質兼備的人更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

我們的課程常常融入社會熱點,用理性的、科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比如自戀型、控制型或偏執狂具備什麼樣的特點,該如何去慧眼識人,如何避開一段有毒的關系。

這門課程已經磨合了11年,經過了反複思考、實踐和不斷改進。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希望把這門課開得有趣、有料又有用。在我看來,愛情和心理學相結合具有一種天然的優勢,愛情是感性的、心理學是理性的,感性與理性兼備,我們的愛情才可能熱烈又持久。

在給學生上“愛情課”的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

張曉文:其實有很多。一次讨論課上,有個男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男人愛你,但是他什麼都沒有,你要不要?全班女生都選擇了“不要”。這個男生站起來,很腼腆,他說:“我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錢,也沒有家庭背景,但是我就沒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嗎?”當時,我肯定地告訴他:“不是,你根本不是什麼都沒有,首先你能考到武漢理工大學,就說明你比很多人更勤奮、刻苦,有上進心、自制力,而且你還有青春年少,你還有愛别人的心。你不僅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你此時是富有的。”原本的“愛情課”,在那個時刻變成了對這個學生自卑、不安、焦慮的撫慰。這正是《愛情心理學》的課程标準,它不僅是一門愛情課,也是一門心理健康課,充滿着積極正向心理能量的傳遞和給予,激發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師是最好的教材,你想學生是什麼樣子,老師自己就要先成為這個樣子。這跟愛情一個樣,你是誰,你就遇見誰。你正直、堅韌、充滿陽光,對方才可能真誠、善良、充滿柔情。

(作者:艾靈)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