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裡說到:“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作為六氣之一,“濕”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潤養人體,一旦缺失,人就會形同枯槁。
濕氣分兩種,外濕和内濕
外濕,即外感而導緻的濕氣。例如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涉水淋雨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機體濕氣。
内濕,即人體自身由于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而引起的體内水濕内停,濕邪内生。
濕氣過重,則會成為緻病因素,在中醫裡,濕氣被稱為濕邪,濕邪是百病之源,可誘發身體出現很多疾病,對人體的傷害隐蔽而緩慢,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
【如何判斷體内是否有濕氣】
—— 回顧一則醫案 ——
患者劉某,45歲,下水道埋線檢修人員,來診時見其面紅耳赤,主訴陰囊濕熱半年。
刻診:陰囊潮濕,異味重,性情急躁,口苦口幹,頭昏腦脹, 舌紅苔黃膩。
辯證為肝膽濕熱,治宜清利肝膽。
拟方:枳實、當歸、茯苓、澤蘭、法半夏、佩蘭、郁金、酒黃芩、醋柴胡、、生甘草、石菖蒲
醫囑:清淡飲食,少吃生冷、辛辣食物;注意衛生,衣着寬松;少抽煙,少喝酒。
複診諸證減輕,原方加減,繼服半月,症愈停藥。
從中醫學的角度講,陰囊潮濕與體内濕邪有一定的關系,一般是由于脾陽不足、腎陽虧虛、氣血不足、肝經濕熱、陰虛火旺、瘀血阻絡或肺衛不固等因素導緻,具體需根據陰囊潮濕以外的症狀進行辨證治療。患者需避免居住于潮濕的環境,平時可以吃些祛濕的食物,衣着盡量寬松,保持局部皮膚的幹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