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烏鴉反哺的水墨畫圖。
古訓《增廣賢文》中記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以“烏鴉反哺,羔羊跪乳”警喻人們要懂得感恩父母、孝養長輩。然而,至今還沒有一篇科學文獻或觀察記錄可以證明烏鴉有反哺的習性,甚至不少學者、專家聲稱“烏鴉反哺”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是古代文人為表達眷念父母恩情時一廂情願地訴諸筆端。那麼,古人何來烏鴉反哺的結論呢?烏鴉真的會反哺自己的父母嗎?
烏鴉無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鳥類,其綜合智力大緻與家犬的智力水平相當。在體型上,烏鴉相比家犬顯得嬌小得多,這就要求烏鴉要比家犬有着更為複雜的腦細胞結構,特别令人驚異的是,烏鴉在除人類以外的動物界中具有獨到的使用甚至制造工具達到目的的能力,它們還能夠根據容器的形狀準确判斷所需食物的位置和體積,“烏鴉喝水”的故事反映了其思維的巧妙;還有研究發現,白嘴鴉可用石頭升高一個容器内的水位,讓蟲子浮上來,然後吃掉。
據傳一群烏鴉曾救了躲避在草叢中的努爾哈赤的性命。
唐代以後,方有烏鴉主兇兆的學說出現,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占所不載。”現在的一些鳥類習性與行為的研究也發現,烏鴉因為有着敏銳的嗅覺,能夠感受到腐敗或死亡的氣味,所以其才會被認為是不祥之鳥。記得小的時候還可以時不時看到烏鴉或聽到它們的啼叫,而現在感覺烏鴉已經很少能被看見了,不知是其數量減少了,還是因為人們的不喜歡、它們躲起來了,在郊外或農村也很難見到一隻它們的蹤影。
“烏鴉反哺”的典故一般認為是出自《本草綱目·禽部》的記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我很好奇的是,為什麼一則傳了數百年或近千年的成語典故,到了現在有科學家說“烏鴉反哺”尚無科學根據,迄今為止,人們還沒能發現自然界中哪種動物有反哺的現象,烏鴉也不例外。這難道是《本草綱目》或其他古書誤記了或亂寫的?
烏鴉反哺被傳了幾百年,會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嗎?
還是來看看一些關于“烏鴉反哺”故事的典籍考證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烏,孝鳥也。烏雛反哺其母。”又曰:“神鳥也,謂日中之禽”。
古詩詞或文句還有不少以“烏鳥私情”等相類似的表述來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的。出處有:
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編者按:李密孝子情懷,感人肺腑,千古傳頌。)
唐·白居易《謝官狀》:“烏鳥私情,得盡歡於展養;犬馬微力,誓効死以酬恩。”(編者按:白居易以孝順來比喻自己的忠恕。)
宋·蘇轍《次韻宋構朝請歸守彭城》 詩:“馬馳未覺西南遠,烏哺何辭日夜飛。”(編者按:描寫蘇轍辭歸省親的緊迫心情,躍然詩間。)
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禽部》中對烏鴉反哺這一現象記載。大家注意,以上引述的文句中有“烏”、“烏鳥”、“慈烏”等詞語,其是否同是烏鴉之意,抑或它們是否為同一種習性的鳥類,因作者未具備相關從古文字中考據鳥類名稱的能力,故雖抱有一絲疑問,但無法為大家詳細解讀。如讀者朋友中有人能解答“烏鴉”、“烏鳥”、“慈烏”等表述的具體含義是否有異同,麻煩在評論區裡幫忙分享出來或與大家讨論,至為感謝!
烏鴉真的會反哺老去的母親嗎?目前,沒有權威的學術機構或專家在野外捕捉到這一鏡頭。不過鳥類學家曾觀察到,烏鴉作為一種群居的社會性鳥類,在鴉群中,有些新成年的烏鴉會幫助其他成年烏鴉哺育幼雛。在新成年烏鴉喂哺雛鳥的時候,年老烏鴉吃到食物的偶然巧合也并非不可能。不僅是鴉科,鳥類中的翠鳥科、蜂虎科、林戴勝科、鹪鹩亞科、知更雀亞科等均有巢中幫手為正在繁殖的雙親家庭出力。由此可見,“烏鴉反哺”不見得是小烏鴉在孝養雙親,很有可能是哥哥、姐姐在幫烏鴉父母喂養弟弟、妹妹。
最新一項研究顯示,一些鳥兒在其族群面臨“巢寄生”鳥類的侵占壓力時,會選擇自己不繁衍後代,而緻力于保護其近親的鳥巢不受侵占。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約9%的鳥類中存在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現象。它們為什麼這樣做讓人好奇,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具有這種特點的鳥類在地理分布上與一些“巢寄生”鳥類的分布高度相關。
巢寄生是指将卵産在其他種的鳥巢中。
“巢寄生”是某些鳥類将卵産在其他鳥的巢中,由其他鳥(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依據英文維基,某些昆蟲也有巢寄生行為。鳥類中最典型的要屬大杜鵑了,大杜鵑無固定配偶,也不自己營巢和孵卵,而是将卵産于其他鳥類巢中,由這些鳥替它帶孵帶育。對于被寄生的宿主來說,它們常會失去整窩自己的幼鳥。有些杜鵑會選擇寄生于鴉科鳥的鳥巢中,比如四聲杜鵑非常喜歡把灰喜鵲(鴉科的中型鳥類)當作寄主,在中國南方廣泛分布的噪鵑也會巢寄生烏鴉、喜鵲和紅嘴藍鵲等的鳥巢中。
為了降低被“剝削”的幾率,宿主鳥類大量群居在一起,比一對夫妻自我防衛的成功率高很多。其中有些鳥兒就主動承擔起了抵禦外敵的重任,為此放棄了自己生育的機會。不過,由于它們幫助的多為近親,其自身基因也能通過這些近親的下一代傳承下去,這種策略被稱為“合作繁殖”。
喜鵲、烏鴉等不懼猛禽,卻可能為别人孵育了孩子。
也許正因此,古人得出了“烏鴉反哺”的結論。另外,成功寄生在烏鴉巢穴中的杜鵑個頭比烏鴉大,不仔細看的話,古人把噪鵑誤認為“烏鴉父母”也不是沒有可能。還有群居的鴉類,在自己已經吃飽的情況下,會将多餘的食物分享給同類,甚至不介意同類從自己嘴中搶去食物。也許古人正巧看到飽食的烏鴉将食物分享給同類,便誤以為是在反哺。
誠然,我們知道科學研究是秉持實事求是的态度來探索與發現,雖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烏鴉反哺”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以及這種行為的科學解釋方法。但古人當時可能是想通過“烏鴉反哺”的故事來教導人們要眷念父母的恩情,或者通過動物之間的自救、自助等行為來表現重情重義的思想等,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