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産業到底有多大?近日,四川南充、四川成都、浙江義烏、江西南昌等多地市場監督管理局相繼出台相關規定,明确要求下架并禁止銷售槟榔食品21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闆”平台建議廣東禁止銷售槟榔、詢問何時禁售等,廣東省委辦公廳信息綜合室回應稱,關于禁止銷售槟榔的問題已轉相關部門閱研,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槟榔産業到底有多大?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日,四川南充、四川成都、浙江義烏、江西南昌等多地市場監督管理局相繼出台相關規定,明确要求下架并禁止銷售槟榔食品。21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闆”平台建議廣東禁止銷售槟榔、詢問何時禁售等,廣東省委辦公廳信息綜合室回應稱,關于禁止銷售槟榔的問題已轉相關部門閱研。
記者從某三甲口腔醫院獲悉,近年來,該院有槟榔咀嚼史的口腔癌患者數量增加迅速,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數據顯示,中國槟榔産業2018年産值達781億元,近年呈繼續上漲趨勢。從2020年被“開除”出食品目錄,到2021年全國禁播槟榔廣告,再到近期多地發出禁售令,槟榔這顆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年的“小青果”将何去何從?近千億産值的槟榔産業将如何推進治理?
槟榔食品禁售地區,線上線下仍有得賣
9月10日,歌手傅松因口腔癌離世,其生前曾在社交平台稱口腔癌系槟榔所緻,呼籲“珍惜生命,遠離槟榔”。在傅松離世三天後,四川省南充市建興鎮發布通知,要求各食品經營者及時下架并不得銷售食品包裝和标簽标識的槟榔及槟榔制品。除了四川南充,浙江義烏、江西南昌等多地市場監管局也陸續曝出禁售槟榔消息。
“有很多店都被通知不能賣了,你如果要買的話就趕緊,我也想着能把這些貨清掉就清掉。”23日,義烏市某超市店主告訴記者,她姐姐經營的一家店鋪,22日已被監管部門上門通知禁止銷售槟榔,而她經營的這家店暫未接到正式的禁售通知。
記者在大衆點評上搜索義烏市“槟榔”相關商店,目前可查看到多家商店仍在售賣槟榔。而在拼多多、淘寶等多個電商平台上,“口味王”“和成天下”“賓之郎”“張新發”等多個品牌槟榔食品也正常銷售,有商家客服告訴記者可正常發貨到義烏、南昌等被禁售地區。
針對禁售槟榔一事,記者聯系到義烏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方稱暫不接受采訪,義烏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電話則未接通。據媒體報道,義烏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監管科相關人士稱,沒有接到在全市下架槟榔的通知,隻是要把槟榔當成“槟榔制品”來銷售,而不得作為食品,且要分區域售賣,不能跟食品混在一起售賣。
此次多地禁售槟榔的行動,被指與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最新修訂的《食品生産許可分類目錄》沒有列入槟榔相關。自此,槟榔不再作為食品來管理,生産加工企業也不能申領食品生産許可證。既然2020年就取消了将槟榔作為食品的類别,為何多地相關部門近期才密集開展禁售行動?
記者注意到,近期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全縣槟榔代理商和經銷商進行集體約談,在要求各經營戶不得銷售食品包裝和标簽标識的槟榔及槟榔制品時提到兩份文件,分别是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槟榔制品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和四川省市場監管局辦公室發布的《關于加強槟榔制品銷售監管的通知》。這兩份文件目前均未予公開。
市民呼籲廣東跟進禁售,相關部門正在閱研
強化槟榔制品監管早有迹象。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緻癌物清單時,就将槟榔果列為一級緻癌物。2021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宣傳推銷槟榔及其制品。
那麼,廣東省的槟榔監管政策目前如何?
記者從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了解到,廣東目前并未對槟榔作出進一步的監管動作。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方面則表示,廣州在去年開展了對槟榔廣告的清理工作,如下架“和成天下”的候車亭廣告、“張新發”“口味王”“湘潭鋪子”的公交車身廣告等,截至2021年3月18日,全市媒體、戶外廣告均已停止發布槟榔廣告。
記者留意到,在人民網“領導留言闆”上,某網友在9月21日留言稱:“槟榔危害這麼大,現在全國部分地區都開始禁售槟榔,廣東何時禁售槟榔。”9月22日,廣東省委辦公廳信息綜合室回複,該網友反映的關于禁止銷售槟榔的問題已轉相關部門閱研。
在廣州市天河區走訪時,記者發現槟榔在穗販售極為廣泛,幾乎所有店鋪都能見到,且購買不設限制,未成年人也能買。大多商鋪都将槟榔擺放在了入口處或收銀台旁等顯眼位置,某高校内商鋪還特地打上了“熱賣”的标簽。除普通槟榔外,不少店鋪内還有枸杞槟榔、咖啡槟榔、爆珠槟榔等多類型、多口味産品出售。
記者随機采訪了多位市民。多數人表示,對槟榔含有緻癌物質、易上瘾等都有了解,對近期全國多地出現禁售槟榔舉措持贊許态度,并支持廣東地區也采取相同措施。
對于槟榔禁售引發的風波,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告訴記者,目前槟榔産業的監管體系不完善,全國多地近期的動作預示着國内槟榔行業将進入整治階段,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地方政府對槟榔采取更嚴厲的政策;而廣東作為湖南以外的槟榔消費大省,建議後續也出台相應政策,對槟榔市場發展合理引導。(記者 許張超 丁玲 實習生 朱婉怡)
【醫生聲音】
槟榔流行緻口腔癌發病年輕化
“去年我接診了一個很年輕的病人,是28歲的男性司機,他有五年的槟榔咀嚼史,過來治療時已經是口腔癌晚期。”某三甲口腔醫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醫師張文(化名)說道。張文表示,這名患者在做完第一步的開刀手術後,下一步要到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進行放化療,萬一以後複發可能還要做免疫治療等。
“過去口腔癌屬于老年病,大部分患者年齡超50歲,多因長期抽煙喝酒所緻,近十年因為槟榔的流行,口腔癌發病群體呈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如今院裡收治的口腔癌病人中約20%至30%都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張文表示,近些年國内口腔癌患者呈現出年輕化、初次就診晚期患者比例增多的特征,而且治療難度提升、治療效果下降。
張文告訴記者,2021年,其所在科室收治了200多例口腔癌患者,其中,廣東籍患者占比急劇上升至60%左右,超一半患者具有長期槟榔咀嚼史;近年來年均接診因槟榔所緻的“割臉人”約20例。
“像大家從媒體上看到的臉部嚴重變形、潰爛,甚至被切除部分面部組織的‘割臉人’,大多屬于口腔癌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頰癌,又稱頰黏膜癌。”張文說,槟榔中含有大量槟榔素、生物堿等具有細胞毒性的物質,而生物堿和口腔黏膜發生反應,會導緻口腔黏膜纖維化,進而導緻口腔黏膜疼痛、起泡潰爛。
據介紹,口腔黏膜原本是柔軟、富有彈性的,吃槟榔會損害口腔黏膜,早期臨床表現有燒灼感,伴發口腔黏膜出現疱和潰瘍等症狀,并伴随口幹和味覺減退等,将導緻口腔黏膜變硬、逐漸喪失彈性,整個頰部收縮變硬;病變發展至口腔黏膜纖維化階段時,患者口腔黏膜基本失去彈性,面部發生較大變化,出現嘴巴縮小、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問題;如果演變到口腔黏膜纖維化這個階段,還不阻止槟榔的攝入,則會誘發敏感人群的緻癌基因突變,并最終導緻口腔癌。
“目前口腔黏膜纖維化并無特效藥,在治療上頗為棘手,即使患者後續停止食用槟榔,但長期咀嚼槟榔對口腔黏膜造成的損害是無法逆轉的。如病變繼續發展為口腔癌,到晚期腫瘤組織侵犯面部、牙床甚至是上下颌骨,就不得不做手術将其切除,并從腿部取骨帶肉進行皮瓣移植。”張文說。
有槟榔咀嚼史的群體如何防範口腔癌?張文建議,首先要戒除咀嚼槟榔及過度煙酒等不良習慣,并定期到專科醫院檢查;早中期的口腔癌以手術治療為主,五年生存率可達到七八成;晚期口腔癌需結合手術及放化療等手段,治療費用高、效果差,五年生存率低。(記者 許張超 陳輝 實習生 朱婉怡)
【産業觀察】
千億産業或被按下暫停鍵
根據《中國市場監管報》報道數據,2011年至2018年,中國槟榔産業産值從558億元上漲至781億元,且呈繼續上漲趨勢,預計到2025年将超過1000億元。而根據《海南日報》報道數據,截至2019年年底,海南省槟榔種植面積達178萬畝,是海南230萬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占全省農業人口的41.37%。
記者檢索天眼查發現,全國名稱或經營範圍中含“槟榔”,狀态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共1.3萬餘家。其中,湖南省、海南省、廣東省企業數量位居前三。湖南省槟榔企業7278家,約占全國數量的一半;海南省槟榔企業有4048家,占全國比重約29.72%;廣東省有569家相關企業,占全國比重約4.18%。
日前多地出現槟榔食品“禁售潮”後,海南省槟榔協會在21日發布通告,稱個别省市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出台相關規定禁售槟榔産品,并從産品質量、種植技術、藥用價值、加工産品和食藥拓展等方面,對海南近年來槟榔産業轉型升級進行說明。不過,目前該通告已從該協會的微信公衆号上撤下。
記者聯系到海南省槟榔産業某業内人士。對方表示,個别企業的确受到禁售消息的影響,有部分槟榔種植戶聯系到他,稱收購槟榔的企業處在觀望狀态。他們在盡力化解當前多地禁售槟榔可能給種植戶帶來的經濟損失。
海南省槟榔協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協會方面加快推動槟榔産業轉型升級,引導行業監管規則的健全,如加強加工行業标準化建設、建立健全槟榔加工産品的質量标準體系和技術規範等。
在槟榔被“開除”出食品行列後,相關産業在“強監管”時代該何去何從?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表示,槟榔作為一個具有成瘾性且緻癌率較高的産品,未來的銷售市場恐會受到很大制約。某業内人士則建議,對于槟榔的管理不要急于“一刀切”,當前首要是對槟榔制品明确具體管理辦法。(記者 許張超 實習生 朱婉儀)
【曆史解讀】
“嶺南異果”兩千年沉浮
“我從小就見到槟榔,像小時候去長沙巷子口的時候就有一個湘潭人,推着小推車經常在巷子口賣槟榔,但我在廣州并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那個時候在這種對比之間就産生了疑問。”暨南大學文學院講師曹雨對羊城晚報記者說,帶着這個疑問,他對槟榔的曆史進行了研究,并于最近出版了《一嚼兩千年:從藥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國的流行史》。
曹雨告訴記者,作為一種熱帶作物,槟榔從太平洋的南島文化圈走出,傳播到南亞及東亞等區域,在中國經曆了數次沉浮。從兩漢時期作為“南越奇樹”“洗瘴丹”等而風起,到隋唐時期沉寂;從南北朝的佛教供品、嶺南男女定情之物,到被遺忘的“成瘾品”;在十九世紀西方航海貿易系統對中國本土商品的抑制下,槟榔更是徹底從“嶺南異果”局限到湘潭一隅。
“很多地方食用槟榔的傳統斷了差不多有一百年,在上個世紀80年代,槟榔随着改革開放走出湘潭,但現在所吃到的這種槟榔其實是一種新的‘發明’。而2013年《槟榔王國中的“割臉人”》這篇報道的出現,讓槟榔在公衆眼中變得非常負面,‘槟榔緻癌’這個說法已經深入人心。”曹雨表示,他在2020年發起“槟榔認知程度調查”的在線問卷調查,其中逾半受訪者對槟榔的第一印象是緻癌物。
在曹雨看來,中國人食用槟榔差不多有兩千年時間了,在槟榔被《食品生産許可分類目錄》“除名”之後,應該另給槟榔找到一個合适的位置。(記者 許張超)
來源: 羊城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