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海歸”一詞,意指回國積極投入市場化浪潮、進行獨立創業或者走上專業技術管理崗位的留學回國人才。
“海歸”曾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詞,是人才市場高薪聘請的“香饽饽”。不過,最近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80後、90後留學回國人員中,44.8%的人稅後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68.9%的受訪海歸認為遠低于期望工資;另外,專業不對口現象在海歸群體中同樣明顯。
留學平均每年支出30-50萬人民币,整個留學過程往往花費上百萬,如果僅從月薪方面考慮,還有必要再出國留學嗎?
近半“海歸”初就業工資低于6000元
《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海歸初次就業的工資分布中,6000元及以下占比最多,為44.8%,其次為6001~8000元,占比22.7%。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當被問及實際工作收入與個人期望是否一緻時,認為高于期望的僅為1%,認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認為遠低于期望工資的占比68.9%。
而這一薪酬水平與國内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相比也不算低。《2017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53.7%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實際簽約月薪集中在2000~3999元(稅前)。專家表示,由于海歸人員的家庭環境普遍較好,前期投入較大,再加上對國内的就業環境缺少了解,對薪酬水平有較高的期待。
不過頂着“海歸”的頭銜,仍然比較容易在國内謀得職業。調查顯示,38.6%的受訪海歸用1~3個月就能謀得第一份工作,而花費1個月以内的占32.1%,花費3~6個月的占18.5%,花費6~12個月的占7%,花費1年及以上的占3.8%。
總體上,海歸群體對留學效益價值持肯定态度。認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認為收益成本相當的占18.1%,認為收益小于成本的占27.3%,說不清的占18.3%。50.1%的海歸認為留學經曆有利于個人職務提升,44.8%的認為基本沒有影響,剩餘5.1%的海歸人員認為留學背景不利于個人職務晉升。
海歸回國之後,50.5%的受訪海歸表示能順利融入國内生活與工作,認為雖有困難但能逐漸克服的占比44.7%,4.8%的海歸表示始終無法完全融入。
就職行業方面,海歸們偏好在創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創業。主要集中在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占比為15.5%,緊随其後的是金融業,占比為14.6%,文體教育/工藝美術占比為9.9%。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調查中,創業的受訪海歸僅占7.9%。就業信息咨詢、海歸政策解讀、職業規劃、就業推薦是海歸人員在回國之前最渴望獲得的四項服務,分别占比19.8%、19.8%、19%和18.7%。
留個學,到底要花多少錢?
幾年前,在匹茲堡一所公立大學就讀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在網上po了一張消費清單:
一個學期學費1.7萬,按每年10%漲幅,1.7*2 1.8*2=7萬美元,是兩年的學費。
生活費租房子,煤氣水電全包了已經還是合租,平均420,兩年共1,0080美元。
吃:每個月花費在吃的(自己做)200美元到300美元,(因為美國轉基因食品猖獗,所以有時候到 whole food 買)兩年3600美元。
網費一個月30元,除非你不開通:兩年360元。當然有套餐。
手機通信:ATT 是最貴的,隻舍得用 Tmobile 的話,25元和别人一起的套餐,另外加15元全球電話,40元*24=960美元。
上面全部加起來約8.5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币也快要将近60萬,而這已經是過得最省的方式了。
這樣算算好像勉強還能承受。但這不僅是多年前的消費水平,而且隻清算了學生最基本的開銷。如果加上課本費用(而且這費用還真不小),偶爾出去吃幾頓(每頓大概也要40多美金),還有一些穿的用的和社交往來……這對于多數小康家庭來說,也絕對是一筆不少的開銷。
此前,一項統計顯示,中國學生自費留學的花費少則60萬-70萬元,多則120萬-200萬元。如今随着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熱情日益高漲,留學費用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5年,留學生給美國貢獻金額達358億美金,其中中國留學生無私奉獻了至少114億美金。
《環球時報》2014年曾發過一篇報道,采訪了當時在紐約大學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Z。當年他的學費4.7萬美元,住宿2.4萬美元。“紐約是個高消費城市,所有費用加起來8萬美元都打不住。”
還有一名哈佛本科在讀的中國留學生X,他每年需要交學費6萬美元,生活費約2萬美元。讀碩士或博士需要的費用會相對低一些。
F從南加州大學碩士畢業已經兩年,也成功拿到了工作簽證。他大概算了算在美國這段時間的糊塗賬,怎麼都要超過百萬人民币了。
“現在為了拿綠卡每個月就3000多美元收入,不知什麼時候能給家裡收回‘成本’。”
“海歸”不再是香饽饽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數據,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
曆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和增長情況(圖自中國教育在線)
同時,“海歸潮”越來越明顯:2007年,留學歸國與出國留學人數占比為30.5%;到2011年,這一比例達54.8%,2016年,我國留學人數增至54.45萬人的同時,海歸則達43.25萬人,歸國與出國人數比提高至79.4%。
曆年留學歸國與出國留學人數比(《财經》雜志制圖)
張卓娅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在今年7月份新華社的一份采訪中,她表示,三四年前,收100份簡曆隻有五六個海歸,現在100份簡曆中可能有約20份是海歸投送的。
一家知名美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趙蕊說,“外企現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連英文面試都取消了,隻要求簡單交流和讀懂英文郵件。”趙蕊說,除少數頂尖商學院外,他們現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腳踏實地的國内畢業生。
“海歸”走下神壇,除了數量激增外,留學生的良莠不齊,也是其競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國際關系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魏斌認為,如今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但一些學生隻是在國外“混”來一個文憑,沒有真才實學。
“留過學不等于就是人才,就像大學生不再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與天之驕子畫上等号。”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高級研究員王輝耀表示,“但這并不意味着海歸‘不行了’。留學生出精英的比例仍然很高,他們仍然是優秀的群體。”
不同學校畢業的“海歸”在職場上的表現也印證了這樣一點: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世界百強名校背景的“海歸”平均年薪是20.9萬元,比普通院校要高出12.7萬元。
海歸平均年薪(制圖:《财經》雜志)
随着一些發達國家教育産業化,留學門檻逐漸降低,相比找工作和國内繼續深造,出國留學成為有些人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此背景下,“海歸”們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确實存在,但相比國内“嚴進寬出”的高校教育,有海外留學經曆的學生,在思維方式、語言文化、國際視野、創造性、獨立性等方面仍具有優勢。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82.5%的單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對海歸員工采取了傾斜性待遇。如20%的單位認為海歸員工在本單位的晉升更快捷,17.5%的單位海歸員工的工作崗位更核心等。
圖自《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海歸”們整體素質有所下降,這是不争的事實,但名校畢業、能力較強的留學生依然是職場上的“香饽饽”。
畢業于普通海外高校,或者純粹是為了“鍍金”的“海歸”,則很難再利用留學背景獲得加分。
媒體報道截圖
職場上,“海歸”光環、名校光環,或者任何其他光環,隻能錦上添花,真才實學、個人能力才是職場上的決定性的因素。
(第一财經綜合:廣州日報、中國網、時代周報)
【原标題:近半海歸月薪不到6000!還有必要再出國留學嗎?】,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