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國解密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我國解密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08:41:19

據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訃告,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元,5月14日12時46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91歲。

南都記者了解到,王元師從華羅庚,是中國最早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一大于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俗稱“1 1”命題)的學者,并與陳景潤、潘承洞一起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之一,培養出了張壽武等國際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逝世後,王元花費數年親筆為恩師作傳,《華羅庚》一書曾獲首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并被譯介至多個國家。

我國解密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王元院士逝世師從華羅庚)1

王元。

對中國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王元原籍江蘇,生于1930年4月,父親曾為蘭溪縣(今浙江省蘭溪市)縣長。1952年,王元從浙江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跟随華羅庚從事數論研究。

年僅20多歲的他,剛一工作就被要求向“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發起進攻,起初王元也滿懷顧慮:“研究這樣難的問題,能行嗎?弄不出成果怎麼辦?”

但他後來又說,“強烈的愛國心使我把個人得失放在一邊。”苦幹兩年之後,王元不負衆望地證明了“3 4”命題,其後進一步攻破了“3 3”和“2 3”,令中國首次在這一研究領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

在此基礎上,他的同事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 2”(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素數與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舉受到國際數學界的高度關注,這一發現也被命名為“陳氏定理”。鮮為人知的是,在“1 2”成果從速發表的過程中,王元曾作為審稿人給予有力支持,陳景潤還特意把他的名字寫進論文的緻謝部分。

我國解密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王元院士逝世師從華羅庚)2

華羅庚與王元(右)。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在王元看來,“天才”不是自封,應由公論。他因此認為“陳氏定理”是天才的證明,卻說自己絕對不是天才。上世紀50年代後期,他逐漸淡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轉而開始在其他領域發力。據《中國科學院院刊》,1973年,他與華羅庚合作證明了用分圓域的獨立單位系構造高維單位立方體的一緻分布點貫的一般定理(國際學術界稱之為“華-王方法”);上世紀80年代,他在丢番圖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廣到任何代數數域,在丢番圖不等式組的研究上也作出了先進的工作,相關專著産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1980年,王元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0年與華羅庚共同獲得陳嘉庚物質科學獎。

曾為華羅庚作傳,培養張壽武等頂尖學者

在國内數學界,王元堪稱“泰鬥”。他曾出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等職,自1984年起身兼《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編委(實際為數學學科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直至2007年卸任。在國際數學界,他同樣享有聲望,曾被聘為世界科學出版社顧問、斯普林格《圖論與組合》雜志編委等。

從事數學研究之餘,王元也會從美學角度體悟這門學問,反思數學及數學家在教育、社會和人類發展中的影響,并長期力行科普寫作,先後出版了《王元論哥德巴赫猜想》《王元文集》等著作,在報紙、雜志上也發表過數篇有影響力的科普文章。

華羅庚逝世之後,王元花費數年,為恩師精心撰寫了《華羅庚》傳記。全書凡10章102節,共出現了800多個人物,文字生動詳實,涉及的數學公式、定理既展現專業性,又足以令普通讀者獲得感性認識,是“數學家寫數學家”的罕見樣例,一經面世便引起了廣泛關注,2002年獲頒首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

我國解密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王元院士逝世師從華羅庚)3

首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頒獎典禮上的王元(右)與楊振甯。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王元十分感念,在他年輕時,華老給予自己充分的信任,讓他進行獨立自主的研究。後來他也将這種育人的思想傳承下來。他曾說道:“培育人才要是一直像幼兒園老師一樣小心翼翼,肯定出不了創新人才。要敢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

著名數學家張壽武是王元的高足。據他回憶,讀研期間,導師王元對自己明确表示“跟着我搞可能就沒出息了”,讓他自行選定方向,從不幹涉。他深深受惠于此。

采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