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黛薇
《西遊記》第二十七回開始,孫悟空成為唐僧徒弟不久,唐僧讓他化齋,師徒對答如下:“行者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着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三藏心中不快,口裡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
其實唐僧說悟空“常懷懶惰之心”,不僅指化齋一事,更是對他雖拜入佛門,卻總不依佛教戒律行事的氣惱。兩界山拜師後,路遇劫匪,孫悟空興高采烈傷了六匪的性命;借宿觀音院時,孫悟空賣弄唐僧的袈裟,間接導緻住持自盡,還招惹了熊罴怪一場禍事;剛收了八戒沙僧,到五莊觀,又偷人參果,還因為不忿童子辱罵,怒而推倒“開天辟地之靈根”的人參果樹,連累唐僧受罪,為了賠樹,驚動天上地下無數神仙。
不難發現,悟空熱愛戰鬥、驕傲好勝、自尊心強、天不怕地不怕的天性,在取經之初表露無遺。唐僧外表柔弱,信仰卻虔誠,所以對于這個難以教化的徒弟感到氣惱,又怕他連累自己,影響取經使命的達成。師徒關系也因此而緊張。
而白骨精正出現在這個時候。她聰明地利用了兩人的緊張關系,尤其是唐僧對孫悟空“濫殺無辜”的氣憤,制造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激烈的沖突,讓唐僧的隐忍之堤崩潰,連西天佛祖的面子也不顧,憤然寫下貶書,恨逐美猴王。這個恨,不是仇恨,而是“恨鐵不成鋼”的恨啊!
師徒關系于此降到冰點。那麼,後來究竟是誰主動挽救了這段師徒關系、使之曆經考驗而漸入佳境?
是孫悟空。是孫悟空天性中的另一面——赤子真心。
當年菩提祖師趕走他時,他“滿眼堕淚”,說“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菩提祖師說要你報什麼恩,别連累我就好,悟空隻得離去,而他報答師父的方法,便是極守承諾——“絕不敢提起師父一字”。此後整個西遊故事中,淘氣、愛賣弄的悟空,真的再也沒有提到過菩提祖師。
對唐僧他也是一片真心,當唐僧第一次要趕他走時,他說“回去也罷了,隻是不曾報得你的恩哩”,唐僧說我對你有什麼恩?他說:“老孫因大鬧天宮,緻下了傷身之難,被我佛壓在兩界山,幸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師父救脫吾身,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
五莊觀裡,鎮元大仙把他們師徒吊起來,要先打唐僧,悟空“忍不住開言”,讓大仙打自己;打完悟空,大仙還要打唐僧,問一個“訓教不嚴”,悟空又搶着說,“縱是有教訓不嚴之罪,我為弟子的,也當替打”,連鎮元大仙都“笑道:‘這潑猴,雖是狡猾奸頑,卻倒也有些孝意’”。
唐僧趕他走時,他說無以為報,要給師父磕頭,唐僧背過身去說“不受你這歹人的拜”,他無以自辯,隻有拔下毫毛,變出三個自己,圍着唐僧四面下拜。真正離去時,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你看他忍氣别了師父,縱筋鬥雲,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獨自個凄凄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聖在那半空裡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
這哪裡有半分解脫緊箍咒的高興,分明是孩子被父母誤解時的委屈傷心!雖然拜師之後一路折騰,但孫悟空對師傅的确是剖肝瀝膽,一片真心,與唐僧對他的戒備、疑慮完全不同。
此後,唐僧遇難,沙僧被困,白龍馬受傷,告訴八戒快去花果山求救,八戒心有疑慮,怕悟空念舊仇打自己,白龍馬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他決不打你,他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
真是一個小而絕妙的諷刺,連一路上口不能言的白龍馬都知道他仁義,唐僧卻不信任他、看不到他的仁義!好在悟空很快讓唐僧看到了這一點。八戒去請他,他雖然口頭上說不回,心裡早打定主意回去。群猴留他,他告訴他們,“我保唐僧的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回來的路途中,他特意降下雲頭,到東海中去“淨淨身子”,八戒說這麼着急你淨什麼身子啊?他說因為“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幹淨的,恐怕嫌我”,連八戒都心有所動,“于此始識得行者是片真心,更無他意”;而下面這段他與黃風怪的對答,讀之更令人動容!
那怪道:“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師父趕逐,卻有什麼嘴臉又來見人!”行者道:“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麼不來救他?⋯⋯”
當他救出唐僧後,這段師徒關系有了質的變化:“長老現了原身,定性睜睛,才認得是行者,一把攙住道:‘悟空!你從哪裡來也?’沙僧把請行者降妖精,救公主,解虎氣,并回朝上項事,備陳了一遍。三藏謝之不盡道:‘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行者笑道:‘莫說莫說!但不念那話兒,足感愛厚之情也。’”
行者這一笑,何等純真憨厚。此後,師徒日益親密,雖然仍為人妖之辨屢有紛争,但唐僧畢竟接納了悟空——先接納了他的赤子真心,然後理解了他的熱愛戰鬥、自尊好勝、火眼金睛,快到西天時,兩人漸漸竟有了知己般的相知相惜。
這一段關系的重塑,直接意義是使悟空真正回歸取經團隊——這與如來或觀音說情把他塞回去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悟空回花果山時,如來或觀音并無分毫幹涉——有些事情,隻能靠自己去證明;有些問題,隻能用真心去解決。而更為深遠的意義,是悟空重新獲得了在西天路上曆練自己、最終明心見性的機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