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記叙文“句子賞析人稱作用”答題模式
1.記叙文的人稱及作用答題模式
記叙文的人稱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之分。第一人稱是指自己的代詞如“我”“我們”等;第二人稱是指你談話時在場的别人的代詞,如“你”“你們”等;第三人稱是指你談論的不在現場的人稱代詞,如“他”“她”“他們”等。一般來講,記叙文中叙述的人稱必須一緻。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開記叙。第一人稱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虛構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須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種聯系,對人物或事件等起說明和見證作用等。
作用:親切自然,真實可信,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便于抒發情感,進行詳細的心理描寫;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喚起讀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統編九下)魯迅的《孔乙己》以酒店夥計第一人稱“我”的口吻來叙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客觀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增強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節顯得真實自然。
《溜索》問題:本文以第一人稱叙述有什麼作用?
答案:①“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貫穿全文的線索。
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實感。
③以“我”的膽怯和領隊及漢子進行對比,突出他們的勇敢無畏。
(2)第二人稱:以“你”“你們”的口吻或角度展開叙述。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叙述的文章裡,運用了第二人稱“你(們)/您”,實際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作用:增加親切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便于直接對話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強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稱: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以一種叙述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經曆、事件的經過告訴讀者。
作用:這是以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的身份來進行表達的方法,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的限制,能從多方面自由叙述,寫作較自由、靈活,便于叙事和議論。
舉例:(統編七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采用第三人稱,對皇帝的窮奢極欲進行大力渲染與諷刺。
模闆揭秘三種人稱的關鍵詞及作用。
第一人稱:“我”“我們”,真實可信;
第二人稱:“你”“你們”,親切自然,便于抒情;
第三人稱:“他”“他們”,客觀,多角度描寫,便于冷靜分析事物。
注意:人稱的變化往往意味着表達方式的轉變,意味着作者情感的變化,所以分析:人稱的時候,就不能忘記這兩個方面的分析角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稱千萬不能夠脫離文章,一定要結合具體的内容,準确扣住作者的議論抒情文段進行分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