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2021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了377萬人,而2022年的考研黨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80萬,達到了457萬人次。
可見,如今很多本科生在大學畢業後,對找工作這事興緻缺缺,反倒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提升學曆上。畢竟有句俗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增加自己專業的“厚度”,更容易在求職市場上掌握主動權。
不過,考研人數雖然在近幾年有增無減,但作為高學曆、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數量還是十分稀少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每年都有不少同學在是否讀博的問題上徘徊。
攻讀博士難,想要畢業更難求學之路“道阻且艱”,特别是培養一名博士生更是難上加難。
一方面,現在大部分擁有博士授權站的院校,采取的都是“申請考核制”,有意向學生需要将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獲獎經曆等能夠證明自己學科研究水平的文件做成“簡曆”,并附帶着相關教授的推薦信投遞給意向院校,經曆過層層選拔後才能上岸。
另一方面,即便是學生成功上岸,開題報考、實驗數據、畢業論文,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坎接着一個坎,甚至“延畢”兩個字在博士研究生階段都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
毫無疑問,這種做法多少有點不合理,所以為了解決博士生的“畢業難題”,像中傳、中科大、哈工大等學校決定将博士的基本學制延長,由原來的三年轉變為四年,給學生留有更多做科研的時間。
特别是中科大,不僅人性化地延長了博士生的求學時間,同樣也将碩博連讀的學習年限從5年延長至6年。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少雙一流大學都有這方面的傾向,所以延長學制無疑會成為大趨勢。
當然了,延長學制對于大部分博士生來說是好事,科研焦慮會适度減輕。但與此同時,這也意味着等博士生們畢業就已經30歲了。
在年齡成為影響求職結果的關鍵因素這一背景下,不少學生畢業以後就已經成為了“剩人”,哪怕是對應屆生比較友好的國企、公務員、事業單位也有着35歲這一明确的限制。
這樣的投入真的值得嗎?大家了解完博士的稀缺程度就懂了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但博士生在這個年紀才剛剛開啟自己的職場生涯,相較于普通學生來說卻是“起步晚”,那麼這樣的付出真的值得嗎?
在以往家長大概會說不值得,畢竟當初社會整體學曆水平一般,等讀完博士再進入職場無疑是“殺雞用宰牛刀”,白白浪費時光。
但在現如今,大家的學曆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對部分同學來說攻讀博士學位仍然有必要。
特别是從相關數據來看,20年我國博士畢業人數共計61317人,而當年本科畢業生人數卻有874萬人,博士畢業人數僅占本科總人數的0.702%,如果這個數據再加上專科生,那麼就更加稀缺了。
也正是因為博士生學曆高、數量少,不少大學、事業單位都會對此類學生伸出橄榄枝,甚至開出優厚的條件來争奪這樣的高等人才,因此無論從個人價值還是未來發展,又或是薪資水平來看都遠超普通學生。
更重要的是,博士生幾乎不需要自己去職場尋求機會,一般通過導師推薦進入大廠,或者被院校長期合作企業提前“預定”才是博士生的主要出路。
讀博士前途光明,但大家也要量力而行看到背後的“心酸”
雖說讀博的學生大多不需要為工作煩惱,而且企業開出的各類津貼、獎金都很誘人,可學生也要量力而行,因為這是一條走起來十分辛苦的道路。
如果同學們不具備強大的抗壓心理以及過硬的實力,恐怕難以成功上岸。
其實大部分理工專業的博士生,其實是長年泡在實驗室裡的,在科研的過程中也總會經曆失敗、開題被駁回、論文被打回來的情況。如果學生内心抗壓能力不行,難以保持樂觀的心态,很容易在求學的路上半途而廢。
另外,在讀博期間大家要翻閱各種參考文獻、研究資料,特别是最後SCI的寫作格外考驗學生的綜合水平,兩者缺乏其一都會出現“畢業難題”。
所以說學生在申請博士時,一定要考慮清楚,因為這是一條不能回頭的道路,多問問自己有沒有信心和實力再判斷更加合适哦。
互動話題:你覺得讀博值得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