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不放松,日常生活中,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回頭看看曆史。古代疫情并不少見,許多史料中均有記載。防疫的方法,有些就藏在古人的服飾和禮儀裡。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從戴的帽子、穿的衣服,到拱手作揖禮節,都可以看出古人預防疫病的智慧。
一頂幞頭,隔出安全距離
宋太祖戴直腳幞頭。
看古裝劇的人,都會對宋朝服飾印象深刻,尤其是的官員們頭上戴的帽子,長長的帽翅有效隔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網友們熱議:“如果現在戴上這樣的帽子出門,就能妥妥地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了。”
這種有着長長帽翅的帽子,其實叫幞頭。它的誕生,最早是為了防止官員們交頭接耳。
服飾學者、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告訴記者,這種幞頭也是經曆了一個演變過程。“幞頭産生于北周。北周武帝時(572年)以幅巾裁為四腳,即加上四帶,稱為四腳幞頭。隋唐時期,幞頭内襯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說在幞頭的裡面用一個帽子架,支撐幞頭,或者說給幞頭固定形狀,這種樣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而幞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随着這兩根帶子的加長,名稱由開始的“垂腳”、“軟腳”,變成了“長腳羅幞頭”。
到了宋代,幞頭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幞頭之所以在宋代流行,有特殊的情況。黃強說:“我們看影視劇,覺得大臣上朝很規矩、很嚴肅,其實宋代初期并不是這樣,大臣在上朝時,也會交頭接耳,傳播小道消息,影響上朝的秩序。幞頭腳初期還比較短,後來兩腳伸展加長,伸出的長度約一尺左右。戴着這樣的長腳幞頭上朝,為了避免幞頭碰撞,官員們彼此就保持一定距離,至少相隔二尺,這樣就無法交頭接耳。”
廣袖掩鼻,減少飛沫傳播
古代的寬袍廣袖,也是“防疫好幫手”。
大大的衣袖有着很多用途。一般裡面縫着口袋,銀子、書信之類的物件都可以放在其中。“為什麼會用‘兩袖清風’這個詞來形容清官,就是因為袖子裡面可以放錢财,兩袖清風說明官員沒有貪錢。”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趙翌說。
除了放東西,廣袖的更大用途是當做毛巾、手帕,用以拭淚、擦汗、遮面。宋詞大家辛棄疾曾經發出過“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感慨,屈原《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君王掩面救不得”、《琵琶行》中的“滿座重聞皆掩泣”之“掩泣”……都體現了廣袖的這一用途。還有一個成語“掩袖工饞”,就是指的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
雖然古代服裝的設計初衷并不是用來防疫,掩鼻也不是刻意為之,但這些古代生活中的習俗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飛沫傳播。
拱手作揖,不必親密接觸
古人防疫的智慧,還藏在傳統禮儀中。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無處不在。一個小小的拱手作揖禮節,既有曆史底蘊,又能讓人們在見面時保持距離,不必“親密接觸”。
見面時拱手作揖,又叫做“揖禮”。是古人的禮儀。趙翌介紹,甲骨文的“人”字,就可以看做是一個人側身而立,在行“揖禮”。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随着時代的變化,“揖禮”又衍生出很多方式。《長安十二時辰》《琅琊榜》等古裝劇播出時,人們曾津津樂道男女手勢的不同,掌心相對的方向等等,對中國古代禮儀産生無比熱情。一般來說,表達祝賀、祝福的時候可以用拱手禮,如果想表達久仰、幸會等含義,可以用抱拳禮。
我們可以看到,老子、莊子等古代先賢的畫像上很多時候都在行拱手禮。行禮時一般保持在一米以上的距離,不但儀态優雅,而且無形中降低了疾病傳染的風險。
此外,古代禮儀中還有“食不言”,吃飯時不講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飛沫傳播。
來源:紫金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