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話容易寫字難”
我們這裡讨論的是“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區别。平時,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有人說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要他形諸文字,卻往往千難萬難。對于在校學生,也經常出現類似情況,平日與同學交流交際越是活潑,能說會道的,要寫作點東西卻往往不知如何下筆,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認為,書面表達的難度在于識字量,就是說,好多話能說,但字卻不會寫。這種情況也有,但不是主要原因,我們有字典詞典,再者有手機拼音輸入法,幾乎想說什麼都可以寫出來,并不存在識字難度的問題。也有人認為,書面表達更需要嚴謹,講求修辭,是更高級的表達方式,的确,書面表達有更多時間,可以斟詞酌句,但這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看到,好多經典著作本來就是用家常口語寫成的,譬如《論語》,但并不是所有的隻言片語都可以成為傳世經典。
書面之于口頭的特點,或者叫做難度,也許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從表達者的角度來看,書面表達往往是一個比較集中而完整的獨立思想的獨白,而口頭表達是碎片化的,是相互刺激的即時性現象。寫東西往往是長時間積累,在某一個觸發點的作用下,一時爆發,形成一次完整的展現。比如,好朋友多年不見,突然相逢,在這個點上,往往串起許多舊年的回憶。學校裡一起學習考試,一起操場上唱歌,一起開運動會賽場上奮力奔跑,下晚自習走到僻靜小路上,一起說起班裡的某位女同學……這些東西在内心裡一起發酵,醞釀,再淘汰,再提純,最後形諸筆端,通過一個個場面,一件件小故事,集中完整的表達了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一篇好文的形成過程,期間經過多次梳理凝結,往往更高質量的表達作者的想法。而如果是口頭上表達,往往是你一句我一句,大家很随意地說,有時話剛剛一起頭,對方已經完全明白。而又因為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又扯開了新的話題,一直在不停的說,不停的轉換話題。聊天就是這樣,你一言,我一句,場面融洽熱鬧,但不會有一個完整集中表達,除非那種目的性、功利性都很強的聚會。生活中口頭表達的特點就是即時随意,說過也就完了,也不必要集中整理。試想,如果我們在平日說話時,旁邊總有人拿個錄音筆搞記錄,過後,還要整理成冊,恐怕大多人都會說不出話來,或成了障礙性結巴。
從傳播的途徑來看,書面表達往往是一點對多點。比如,我們寫成一篇文章,發表在報紙刊物,或者網絡媒體,讀者往往不是唯一的,是多點而不固定的。不同于生活中口語一對一的情況。一點對多點,要考慮到多個讀者的接受能力,又要引起共鳴,要能夠起到引領影響全局的作用,所以書面表達難度要更大一些。從傳播的方法來看,書面表達的方式,主要就是文字,這個途徑是單一的,對于讀者而言,也更需要專業性的理解。這需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的積累。比如“秋”這個字,不單單在于一個季節,它還有清爽,悲涼,成熟,惆怅等等情愫。雨點、雨滴、雨珠、雨露也根本不是一樣東西,即便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意也大不同,這都與讀者的文字修養有直接關系。這也正是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林妹妹”一樣。而口頭表達,看似也是通過一種有聲的“語言文字”,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因為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往往是一個面對面的情境,這時,就可以輔以相應的語氣,表情,肢體動作,還包括說話時所在的環境,諸如天氣信息、地點信息、氣味溫度等等,說話絕對不是單一的“口頭文字”交流那麼簡單,實際上是一個多維度綜合性的交互過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口頭上的表達與接受的信息都要更豐富,而書面表達,單靠文字一種渠道,就要承載所有的信息,顯然難度要大得多,對于表達者與接受者的要求也要更高一些。
從工具來看,書面文字表達的難度要大于口頭語言。我們傳統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書寫速度較慢,發展到鋼筆圓珠筆,速度提高許多,還是要比口語說話速度慢。時下,電子網絡年代,電腦輸入已經可以達到一分鐘200來字,但那是專業級别的速記,其目的也多用于同步記錄被采訪者的說話内容。對于一般的“書寫者”而言,文字表達的速度還是要慢于口頭表達。也正是這樣,文字在速度上不及語音,就在表意質量上加強,注重“言簡意赅”,要求“莊重典雅”。正如梁實秋所說,我們用毛筆寫字時,文章容易簡短隽永,而有了圓珠筆了,廢話也就多起來。到了現在的網絡時代,電腦打字更快捷,相反表意的質量上也就再次降低了。再加上,大量的“圖片閱讀”“視頻方式”,使人們的文字表達功能更加退化。有調查研究,現在年輕人在表意時,經常會發現“詞不達意”“有話說不出”,表達某種看法時,往往隻能用“簡直太什麼什麼了”“特别特别特别的如何如何”。這顯然對于人類文明的學習及發展都是很不利的現象,想得到矯正,注重語言文字的鍛煉就非常必要,而文字在簡潔準确,表意豐富,更利于思維想象等方面,要強于語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