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在《食用酵素發展之管見》此文末總結:“酵素就是jiaosu,不是enzyme;食用酵素是食品,不是酶制劑。”
(一)不是那個黃小明!
要解釋什麼是“酵素”,不能抛開的就是與它剪不斷理還亂的“酶”。
“酵素”一詞源于日本,解放前我國教科書上也是把酶稱作“酵素”的。直到現在,字典上的解釋依然是“酶的舊稱”。
這幾年酵素産品開始風靡,關于酵素是什麼的争議從未停止過,有說就是酶的,有說不是酶的,其實大家都沒有說錯,因為指向的并不是同一樣東西。
1877年,Kuhne首次提出Enzyme一詞。,來自希臘的詞根, 意思是“在酵素中”。日本根據這個詞根的意思,将其翻譯成了酵素。當然這肯定是因為日本有酵母的稱呼。日語是酵素こうそ。而在酶這個概念傳入中國時,人們用“酉”與“每”結合起來表示,“每”意為“自身生長出來并遍布于表面的物質”。“酉”指“發酵腐敗”等最初發現的酶促反應。後來中國政府規定用酶來指代這一類有催化作用的物質。所以,酵素與酶一開始隻是稱呼不同,都是指一類物質。然而現在,人們日常所說的“酵素”,是類似下圖這樣的發酵食品!
這類産品除了液态以外,還有粉劑片劑等等。不再是跟“酶”一個東西了。
這就好比,原來班裡面有個同學叫黃小明,後來他改了名字叫黃小梅,巧的是沒過多久班裡又來了個新同學叫黃小明,自己班裡的同學當然知道這是兩個人,可是其他班的同學和老師就搞不清楚了,還以為現在的黃小明還是那個黃小明。
下文所稱“酵素”,均為這種發酵食品!
(二)是發酵食品,非得叫“酵素”?
對于這種發酵産品,中國生物發酵産業協會全國酵素行業專家委員會定義為:以動物、植物和菌類為原材料經微生物發酵制得的含有特定活性成分的産品,即為酵素。
通俗點來說,就是原材料(水果、蔬菜、植物根莖、菌菇、草本藥物等等)經過特殊菌種(酵母、醋酸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黴菌等多種微生物)發酵後的制品。
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覺得這種發酵食品自己挖了個坑?為什麼非得叫酵素?惹得别人總把它和“酶”混為一談呢?
酵素這個名字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日本有很多發酵食品。比如納豆,比如日本酒,比如大醬,醬油,比如味增。比如泡菜。甚至連海帶也是發酵的。連壽司其實一開始也是把米飯、魚和鹽放在一起發酵。幾乎無物不可發酵。于是,水果酵素的出現也就非常正常了。
水果酵素基本上也是在19世紀末酶學傳入日本的時候,開始出現的。
為什麼之前沒有水果酵素呢?因為水果是一類極易腐敗的東西。而且能提供非常多的糖類。這樣,一般水果都是優先吃掉的。沒有必要發酵。拿到就吃掉。對于其他靈長類也是如此。而日本明治維新後,經濟得到了發展,逐漸就有人把主意打到了水果上。于是制作出了水果酵素。由于日本的發酵傳統。日本人對于水果酵素是很歡迎的。口味酸甜好吃,而且還有很多好處,誰不喜歡呢。于是這種東西就在日本流行開了。
據日本山内慎一所著《保健食品袖珍寶典》(保健食品ミニバブル) [2] 記述:“酵素”在日本的原名是“植物酵素エキス”譯成中文是“植物之酶的提取物”或“植物酶提取之精華”之意,是用小麥、米胚芽和大豆等植物原料,用乳酸菌或酵母發酵所制成的發酵食品,食之所以有益健康,主要是該提取物中含有黃酮類、植物色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活性成分,可消除人體中有害健康的活性氧。
你看,人家本來名字挺長的,叫着叫着就成了“酵素”,也沒有哪個國家要去改變它,這麼個約定俗成的誤會的就形成了。所以我們隻有把“酵素”理解為“發酵之素”。
(三)與“酶”的藕斷絲連
酵素的制作離不開“酶”的參與。
生物界的一切物質同酶之間的關系如影随形,生物物質的形成和消失,都是在相應的酶的催化下完成。
1897年,Buchner兄弟通過石英砂磨碎酵母細胞,制備了不含酵母細胞卻能使糖類發酵的提取液,證明是酶引起發酵。他們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發酵,是制造酵素的重要環節。酵素的發酵過程是微生物種群在以動物、植物和菌類為培養基的條件下生長、代謝、轉化、分泌、消亡和分解的過程。通過發酵,原料組織收到微生物酶的作用而崩解,原料細胞中的功能性成分得以充分釋放出來并發生小分子化。
其次,酵素裡面包含很多“酶”。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極快,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細菌在大量繁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死亡,死亡的細菌發生自溶,将細胞内的酶、細胞器及各種營養物質散落于培養基(酵素)液中。也就是說,發酵産生了很多胞外酶。
事實上,發酵當然不僅僅産生了酶,關于這點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科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