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人,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自《宋學士文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應诏從家鄉浦江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又将回鄉探親,便寫了這篇文章送他。
重點句子翻譯(1)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目以還。
譯文:家裡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親手抄錄,計算着日子按時歸還。
(2)以是大多以書假餘。
譯文: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譯文:又擔心沒有學問淵博的老師、名人與我交往,曾經跑到百裡以外,拿着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4)餘立待左右,援疑質理。
譯文:我站着陪侍在老師身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5)同舍生皆被绮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
譯文:同學舍的學生都穿着華美的衣服,戴着綴有紅纓帶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挂着白玉環,左邊佩腰刀,右邊挂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樣。
(6)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譯文:因為内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問題探究(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表現求學的艱難?
(答案)①幼年讀書的艱難;②成年從師的艱難;③求學生活條件的艱難。
(2)宋濂求學如此艱難,他為何沒有放棄?結合文中句子,說說你的理解。
(答案)“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也”,因為宋濂心中有他認為最快樂的事情書、學習,其他條件的艱苦他都不在意。他以學為樂,學習中的苦就算不上什麼了。
(3)作者在寫自己艱苦的求學生活時,為什麼要寫同舍生奢華的生活?
(答案)為了對比。在對比中,更能突出宋濂不慕富貴、專心求學的品質。
(4)讀完全文,你覺得應該學習作者的什麼精神和品質?
(答案)不畏艱苦、刻苦勤奮的求學精神和堅守信約、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
(5)與作者當年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越的地方?說說現代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苦樂觀。
(答案)優越條件:吃穿無憂,有國家、學校、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設備先進。資源豐富,信息靈通等等。苦樂觀:珍惜時間,虛心善學,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悟己語文,敬請關注,謝謝!,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