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昌市2035年人口規劃

南昌市2035年人口規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2 18:58:02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陳陽報道:10月21日,記者從南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該局發布了《南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以下簡稱《規劃》),并向社會各界公開征詢意見建議。

  到2035年常住人口力争超800萬

  《規劃》顯示,南昌市行政轄區規劃範圍包括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青山湖區、紅谷灘區、新建區(含灣裡 管理局)、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總面積7195平方公裡。規劃期限從2021年—2035年。

  《規劃》提出,目标定位為英雄古城、山水綠城、活力智城,城市性質為江西省省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區、國際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際魅力生态之都、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此外,《規劃》還明确了南昌中長期人口規劃目标。到2025年,常住人口将由2020年的626萬人增長至700萬人,2035年常住人口增長至800萬人,實際管理服務人口1000萬人。

  《規劃》還根據空間底線、空間結構與效率、空間品質制定了指标體系,其中包括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等。

構建“一核一帶兩翼·一湖兩屏五田”空間格局

《規劃》提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涵蓋深度鍊接區域,引領大南昌都市圈綠色崛起;擦亮生态品牌,打造國際候鳥之都與濕地城市;助推鄉村振興,提升農業農村空間價值;促進都市轉型,建設創新綠色的中心城市;彰顯豫章魅力,塑造山江湖城特色空間;構建韌性支撐,打造綠色高效的基礎設施等戰略規劃。

南昌市2035年人口規劃(南昌力争到2035年常住人口增至800萬人)1

在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方面,《規劃》提出構建“一核一帶兩翼·一湖兩屏五田”的空間格局。其中,昌九-昌撫城鎮密集帶串聯南北,南昌市和贛江新區為中心城區,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永修縣為縣域中心。桑海、東陽鎮、羅亭鎮、武陽鎮、向塘鎮、溫圳鎮、文港鎮、架橋鎮為工業型鄉鎮;李渡鎮為旅遊型鄉鎮。贛江新區、南昌市、南昌縣、向塘鎮構成南昌大都市。

此外,還規劃安義綠色發展區、進賢綜合發展區、潦河流域休閑農業區、贛江下遊糧食生産區、鄱陽湖生态核心區、撫河流域糧食生産區、錦江流域糧食生産區、軍山湖沿岸富硒農業區。

将南昌打造為大都市圈發展的核心引擎

在深度鍊接區域方面,《規劃》提出鍊接南北:聯動京津冀與粵港澳創新資源;銜接東西:打造國家區域中心;中部崛起:引領大南昌都市圈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鍊接南北,即向北鍊接京津冀,向南鍊接粵港澳。推進京九高鐵線路建設,打造高鐵新城;加密至京津冀與粵港澳的航班,打造空港新城。

銜接東西,即面向全球消費,銜接浙皖贛世界級休閑區,面向區域協作,銜接長江中遊城市群,謀求國家新戰略。向東融入浙皖贛世界級休閑旅遊區,向西唱好長江中遊城市群“三城記”。

中部崛起,即是将南昌打造為大都市圈發展的核心引擎,探索大湖流域地區的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模式。

加強昌九、昌撫等主要城鎮走廊軌道支撐

《規劃》提出,為促進市域内的都市集聚和走廊集聚,構建“一核一帶,兩翼多點”城鄉發展格局城鄉統籌,集聚發展。“一核”即南昌大都市核心區,“一帶”即昌九 昌撫城鎮發展帶,“兩翼”即進賢綜合發展區、安義綠色發展區,“多點”為城鎮發展軸帶和兩翼發展區内的多個城鎮節點。同時,加強昌九、昌撫等主要城鎮走廊軌道支撐,構建“軌道上的大都市區”。

南昌市2035年人口規劃(南昌力争到2035年常住人口增至800萬人)2

為營造城市與自然人文交錯的空間結構,《規劃》提出統籌優化 “一主四副、攬山伴湖、擁江發展”扇形開放式空間結構。“一主”即以老城中心和紅谷灘中心組成的中央活力區為核心,與東西兩城共同組成的主城區。“四副”即規劃形成四個以專業化功能為動力引領,職住自我完善的副城,包括臨空副城、瑤湖副城、九龍湖副城和昌南副城。将“西山東水、北洲南澤”四片近郊特色魅力生态空間嵌入到城市核心區,并結合特色水系網絡,引導城市攬山伴湖、擁江發展,突出疏密有緻的組團特色,營造城市與人文自然生态交錯的空間結構。

為打造以創新為引領的都市産業空間體系,《規劃》提出構建“一區引領,四園帶動,多點支撐”的創新空間格局。“一區”即高新區瑤湖科創園(中國南昌科學島)。“四園”即未來科學城、前湖高校科創園、白水湖(昌北)高校科創谷、富山濕地科創園。“多點”即VR科創城、航空科創城、中醫藥科創城。

建立曆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在保護曆史文化遺存,提亮文化底色方面,《規劃》提出完善曆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立由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不可移動文物、曆史建築、曆史地段,與工業遺産、農業文化遺産、灌溉工程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地名文化遺産等共同構成的曆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實現各類曆史文化資源的全面保護。加強市域、中心城區、曆史城區三個空間層次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實現市域全覆蓋的曆史文化

值班編輯:肖琳琪

值班主任:範俊傑

值班編委:楊進

更多新聞

揭秘“中國夏布第一繡”背後的非遺“守”藝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