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謀臣,而且他還深谙兵法之道。據傳,諸葛亮曾著有兵書,并将其藏在了一處高聳的山崖,也就現在民間傳聞的兵書寶劍峽。後來,考古專家們發掘了兵書寶劍峽,結果卻令人驚奇,還表示要有兵書也沒意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兵書寶劍峽位于湖北宜昌,是長江上的一道峽口,總長度約4公裡,兩岸也都是懸崖絕壁,一直以來還留下了諸多傳說。在很久之前,兵書寶劍峽叫作米倉峽,後來人們發現整個峽口宛如一把寶劍,故此也稱為寶劍峽。
在上世紀50年代,有村民在峽口的懸崖峭壁上摘草藥,期間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洞穴,并且還在洞穴中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木闆和碎石,隐隐約約還能看到有書本。在當時,有關諸葛亮兵書的傳說備受關注,因此人們認為洞穴就是諸葛亮藏兵書的地方,隻要将洞穴打開就能找到兵書,所以兵書寶劍的名稱也開始被人叫起來,一直延續至今。
根據當時的條件,想在懸崖絕壁上打開洞穴簡直是天方夜譚,不過後來這一發現就被當地的文物部門獲悉,前後很多專家也都前往考察,但不過受限于條件,他們也都隻能遠觀,或者借助望遠鏡觀察。考古專家們表示,有洞穴根本不算是稀奇的事,但如果真兵書就真的讓人欣喜了,不過專家認為,洞裡面最有可能的是古代懸棺,而并非是諸葛亮藏匿兵書的地方。
多年之後,一直到2003年,這一年長江水位上升,原本洞穴距離水面有130多米的距離,現在隻有不到3米了,如果水位繼續上漲很快就會淹沒洞穴。因此,考古專家們決定就此機會發掘洞穴,他們乘船抵達洞穴下方,借助梯子爬上了洞穴,經過一番折騰清理了一條狹窄的通道,人也隻能匍匐在地上鑽進去。
果不其然,洞穴裡面的确有東西,即三副整木掏空制成的棺材,其中兩副較小,也腐朽嚴重,還有一副相對稍大,目測長度也超過了2米。此外,在棺木中也發現了墓主人的頭蓋骨,以及一些青銅箭簇,玉器和青銅器等等,但讓考古專家們期待的兵書卻毫無蹤影。通過此次發掘,專家們也收獲頗豐,确定了洞穴确實是古代懸棺,也證明了傳說的兵書根本不存在,至于傳說有人看到了“書”,但其實是棺木中的絮狀物。值得一提的是,專家們根據出土的器物确定,這是一處戰國中期的懸棺遺址,比諸葛亮所在的時代還要早好幾百年。
考古專家們表示,即便發現了兵書,它也僅僅是文物,因為古代社會戰争頻發,于是有人總結出了一些戰争的規律,後來通過文字記錄下來就成了所謂的兵法,比如著名的《孫子兵法》,《六韬》和《兵法二十四篇》等等,其中《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諸葛亮留下了戰争著作。不可否認,這些兵法書籍在當時的戰争背景下具有指導性作用,甚至略懂得兵法就能取得戰争的勝利,對我們現代的戰争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時代已經不同。比如,古代兵法中有“車馬戰”,即便是再厲害,我們現在也無法去借鑒,畢竟現代戰争講究的是科技化和信息化,而不是傳統的人力戰争。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全世界各國都在研究現代化的立體戰争,時至今日也有産生了很多現代的軍事理念,從而指導現代的戰争,因此考古專家們表示,諸葛亮的兵法再厲害也沒用了。
随着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對兵法,或者是軍事都要有全新的認識,雖然兵法是傳統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摒棄,即便是本身沒有指導意義,但是背後的陰陽,奇正,打戰争就是打後勤等等的戰争哲學卻值得研究。正如專家們所言,戰争的底層邏輯是不變地,我們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含義,而要發掘且背後的道理,其實這也是我們欠缺的地方。參考資料:《古代兵法賞析》者:熊武一,出版社:軍事誼文出版社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