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開始的車險綜合改革,是行業近十多年來最大的改變,對車險市場有深遠影響,當然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幾億車主切身利益,因此,車主的車險消費觀也面臨着刷新和升級。
買漲不買跌?等着等着可能更貴了
車主羅女士的車險是12月中旬到期,10月底的時候業務員給出報價是3618元,她想着先想等等吧,臨近年底,保險公司要搶業務,勢必一定會更便宜。業務員提醒她11月要漲價了,她覺得是套路,過往的經驗是這樣的。
結果,前幾天準備出單,發現保費貴了五百多元,一模一樣的承保條件,同一個保險公司,保費就是貴了,而且對比了幾家公司都變貴了。往年保費是不變的,就是返的東西多與少的事情,現在是發票價格都在變化。
這其實還算好的,北方某省市場,整體的市場折扣從改革初的0.65到了1,甚至還在往上漲,保費上漲幅度達50%以上。
羅女士的經驗沒有錯,現在的情況也沒有錯,這背後是保險經營的深刻變化。過往的車險賠得少,中間費用高,承保還有利潤,為了搶業務就違規貼費用,變相降價。
本次改革降低了基準保費,理論上保險公司賠付成本上升,中間費用減少,這樣基本上保單價格就是車主實際承擔的價格。改革初期,很多公司沒有經驗,直接用最低系數承保了,一二個月下來發現這個地闆價可能會大量虧損,這時就把系數慢慢地漲上去,不然行業的償付會有問題。
根據我們對全國市場的調查,目前基本上是從谷底向上走的趨勢,如果還抱着老經驗,可能隻會越來越貴。
保費的高與低是相對的,真正的因素是風險的高與低
以往市場大家都明白,自家車子的保費行業都差不多的,隻是不同時期不同業務員送的東西價值不一樣。但是現在是各家公司保費都不一樣,很有可能一個公司一個價格,所有公司的價格都拿出來比較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要有絕對低的價格,一定要與信任的業務員有充分的溝通,比如自己的職業和用車情況等詳細内容,因為未來車險定價不再局限在車子上,很有可能是在人身上。
舉幾個例子,有些公司針對行駛裡程少的,比如是家庭的第二輛用車,平時不太開的這類車會有最低折扣,也就是政府規定的地闆價;還有些公司對于低風險職業人群,比如公務員教師之類的會有最低折扣。這樣不用比價了,因為已經是最低的價格。
沈阿姨這兩天感觸挺深的,她的車子買了十年了,一直都是自己使用,幾年都沒有出過險。之前因為省城限号,車子注冊在自己名下,挂的老家牌照,去年大學剛畢業的女兒搖到号碼了,她就把車子過戶到了女兒名下,仍然還是自己在用。
今年好幾個人發來報價,價格都比去年貴很多,理由是這車是首年過戶,過戶車系數普遍都高,因為市場上這類業務賠付率高。後來她想起來有個同學是在賣保險的,然後把情況說了後,她同學報的價格比其他人的低兩千元,因為她同學所在的公司認為這車的實質風險較低,所以用了相對低的系數承保。
這樣的變化反映了本次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鼓勵保險行業市場化和保險公司差異化經營,大家在一個區間内選擇自己認為的合适系數。這樣就會倒逼保險公司提高風險識别水平,也給低風險的車主以真正的實惠。
保費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因素,服務才是
改革後大部分商業車險都在一千五左右(交強險都是一個價格),除去上述講的部分公司的差異化的定價因素之外,大部分車子的保費偏差可能隻是百來元左右。這時價格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服務才是,要了解保險公司增值服務和理賠服務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你找的業務員的服務質量如何,以上面沈阿姨的例子來說,承保上的專業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理賠上,對于當地的各公司的差别,他們可能有更真實的經驗。
改革的一個目的是提高保險公司的服務質量,以服務取勝。消費者的一個誤區是車險沒講究的,都差不多的。可是很多車主這兩個月收到報價單後的第一個問題卻是:
“咦,你怎麼這麼多套路的,說是便宜,卻偷偷地把我的不計免賠給去掉了”……
當然你是知道的,本次改革把不計免賠附加險都含在主險裡了。類似的事情會有很多,特别是出險後人傷賠付方面,這些都需要有專業人士給你建議和服務。
所以,車險消費也需要跟上行業的發展,與時俱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