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高考之前,中國還有一個可怕的應試制度,叫做科舉。自從唐朝武則天時期開始重視科舉之後一直延續了千年。而且武則天還開創了殿試的先河,也就是由皇帝親自來進行最後一項考試,決定出這一期考試的前幾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合成“三鼎甲”。
這是大家熟悉的科舉前三名的稱謂。那麼說這種稱呼對不對呢?對是對,但是它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叫這個的,最開始在隋唐剛有科舉的時候并不是叫這個。這種稱謂是在南宋末年才開始流行起來的。而且每個稱謂的由來都比較有意思!
“狀元”這個說起來就要說到一樣東西就是準考證。咱們現在參加高考都需要帶着準考證作為入場的憑證,古代也是一樣。你要向官府書寫一份名狀,就跟現在的準考證類似。然後等你科舉考完了,這邊一改卷子。成績前幾名的就把你這名狀找出來一排序。頭一名就被稱為“狀頭”,當然這是内部稱呼,不對外。那時候對外的第一名叫“元”。比如鄉試第一名就叫解元,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一個詞語“連中三元”,就是指的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後來因為“狀頭”這個稱呼也不太好聽就把他跟“元”字結合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狀元”。
“榜眼”這個稱呼其實一開始是兩個人的,就的第二名跟第三名的。注意第三名可不是“探花”一開始。因為這個考試結果出來以後不是要張貼皇榜,昭示天下。這第一名的名字是在最上面就像是對聯的橫批一樣。這第二名跟第三名分别在這榜的左右兩邊。就跟兩隻眼睛差不多,所以這“榜眼”的稱呼是從這裡來的。
“探花”這個稱呼其實比較尴尬,因為這個稱呼是唐朝時期的一個統稱,就是說前幾名考得不錯的皇帝會賞賜他們,騎馬遊街,然後在花園裡賞花,采花。所以這些人統稱“探花郎”。但是這到後來不是“榜眼”這兩個人分不出高低來,容易産生誤會。所以後來規定,這第二名還叫榜眼,但是第三名改為“探花”。
一直到南宋末年這三種稱呼才算是正式的被官府确定住。所以以後在電視劇上再看到宋朝以前就這種叫法的,你就可以在心裡鄙視一下這部劇的編劇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