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九歌的寫作背景

九歌的寫作背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2:26:18

九歌的寫作背景(九歌創作時間考)1

九歌的寫作背景(九歌創作時間考)2

曆來學者對《九歌》作于何時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大緻可分為“不一時”說與“一時”說兩大類。所謂“不一時”說,即《九歌》十一篇,分别作于不同的時間,并非同一時間的産物。如蔣骥《山帶閣注楚辭·餘論》認為:“《九歌》不知作于何時,其為數十一篇,或亦未必同時所作也。”在持“不一時”說者看來,《九歌》作于何時似乎并不是一個十分值得追究的問題,他們認為,《九歌》十一篇很可能分别作于不同的時間,而後由後人輯錄而成,持這種看法的,人數較少,除蔣骥外,近人錢穆也是其一。而持“一時”說的,相對就比較多了。所謂“一時”說,即《九歌》十一篇乃是作者寫于同一時間的作品,至于什麼時間,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幾種說法:

九歌的寫作背景(九歌創作時間考)3

其一,放逐說,即頃襄王時期。此說最早的創始人是東漢王逸,他在《楚辭章句》中說:“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憂懷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随後贊同附和者,有朱熹(《楚辭集注》)、戴震(《屈原賦注》)、劉夢鵬(《屈子章句》)等。他們都認為,《九歌》乃作于頃襄王時,其時,屈原被放逐于江南,見聞民間祭祀歌舞而創作《九歌》。清人王夫之《楚辭通釋》也贊同放逐說,但他的看法與王逸略有差異,他認為:“《九歌》應亦懷王時作,原時不用,退居漢北,故《湘君》有‘北征道洞庭’之句。逮後頃襄信讒,徙原于沅湘,則原憂愈迫,且将自沉,也無閑心及此矣。”

九歌的寫作背景(九歌創作時間考)4

其二,承懷王命說,即懷王十七年。此說由馬其昶《屈賦微》提出,他說:“何焯曰:《漢志》載谷永之言雲:楚懷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邀福助,卻秦軍,而兵挫地削,身辱國危。則屈子蓋因事以納忠,故寓諷谏之詞,異乎尋常史巫所陳也。其昶案:懷王既隆祭祀,事鬼神,則《九歌》之作,必原承懷王命而作也,推其時當在《離騷》前。”贊同此說的,有今人孫常叙、孫作雲等人。

其三,早期說,即屈原早年得志之時。持此說者為郭沫若,他在《屈原研究》中說:“據我的看法,《九歌》應該還是屈原的作品,當作于他早年得志的時分,而不是在被放逐之後。”他在《屈原賦今譯》中還說:“由歌辭的清新、調子的愉快來說,我們可以斷定,《九歌》是屈原未失意時的作品。”

對于《九歌》創作時間的讨論,不能脫離屈原本人的身世經曆和《九歌》作品本身的内證。

屈原一生,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早年得志時期,中年任三闾大夫時期,晚年遭放逐時期。早年得志時期,他任懷王左徒,深得懷王信任,出入朝廷,應對諸侯,志滿意得;晚年遭放逐時期,遠離朝廷和京都,惆怅失望,悲憤郁悶,乃至最終自投汨羅江,以殉理想。這兩個時期,屈原不太可能有條件與祭祀歌舞發生直接關系。即便流放時期,在流放過程中有機會目睹民間祭祀,他也不太可能有心緒拿起筆來,寫作富有濃郁抒情意味的《九歌》。特别是早年得志時期,很難想象,他會寫出如《國殇》般祭奠感懷陣亡将士的氣壯山河的篇章。屈原一生中,最可能與祭祀歌舞發生關系的時間,應該是他擔任三闾大夫期間,即中年時期。這一時期,由于他執掌三闾大夫一職,完全有機會與宮廷及民間的祭祀發生關系,也最可能直接參與祭祀歌舞的文學創作。王逸《楚辭章句》謂:“三闾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此三闾大夫一職,《七國考》卷一楚職官三闾大夫條(補)引吳永章《楚官考》雲:“三闾大夫職掌王之宗族,與周的春官宗伯和秦的宗正類。”又,《周禮·春官·宗伯》曰:“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而秦的宗正,即宗祝,《國語·楚語》注雲:“宗主祭祀,祝主祝辭。”容庚釋曰:“宗祝,告神之官,亦作祝宗。”這說明,楚之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并兼祭祀祝辭之職。這無疑告訴我們,《九歌》的寫作很可能在屈原任三闾大夫時期。

《九歌》十一篇中,《東皇太一》篇告訴我們,其創作的季節大約在春天,因為東皇太一在詩篇中所展示的形象,乃是春神,其祭祀的時令,應該在春季。其他篇章,最能表明創作具體時間的,應該是最後一篇《國殇》,因為《國殇》篇的寫作,毫無疑問是為了祭祀那些為楚國英勇奮戰犧牲在疆場的将士們。全篇讴歌他們的誓死不屈,頌揚他們熱愛楚國的偉大精神,告慰他們為國為民捐軀的崇高英靈。這一定是屈原聞悉楚國将士在前線英勇奮戰犧牲後,在朝廷舉行的國家祭禮上,作為職掌祭禮的官員,親自參與了祭祀歌舞的創作,從而誕生了這篇将神、鬼、人三者融合,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那麼,這篇《國殇》最可能寫于何時呢?

據《史記·屈原列傳》,屈原于懷王十八年出使齊國,當年返回後任三闾大夫,而懷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12年),秦軍大敗楚軍于丹陽、藍田,此即著名的丹陽戰役和藍田戰役,這兩場戰役,使楚軍受到重創,是楚國曆史上蒙受損失最大的一次戰役。《史記·楚世家》記載:“斬甲士八萬,虜我(楚)大将軍屈匄、裨将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緊接着藍田一戰,楚又大敗。這兩場戰役,大大刺激了楚國上下,楚國為此悼念死亡将士,祭奠他們的亡靈,舉行有楚國君主親自參加的國祭,完全有可能。而懷王十八年屈原正好返回楚國,任職三闾大夫,掌祭祀,從而撰寫包括《國殇》《禮魂》在内的《九歌》,完全合乎情理,在時間上也允許。因此,《九歌》應該寫于懷王十九年的春天——十七年大戰失敗,十八年屈原返楚任三闾大夫,十九年春,楚國朝廷舉行隆重國祭,屈原寫成《九歌》。也就是說,上文所引三種創作《九歌》的說法,第二種承懷王命說,相對比較合理,但在具體時間上略有差異,懷王十七年固然是楚軍大敗于秦軍,但其時屈原尚未任三闾大夫,職責範圍決定他還不可能參與國家朝廷的祭祀,懷王十八年由齊返楚任三闾大夫,而後楚國舉行國家級盛大祭祀儀式,屈原具體參與,甚至主持,都在情理之中,《九歌》的誕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因此,《九歌》确是屈原在其中年時任職三闾大夫期間,為楚國的國祭寫下的祭祀之歌,其祭祀的對象,乃是秦楚大戰中為國捐軀的楚英勇将士。他将楚民祈禱上天諸神的頌歌,與讴歌楚國将士英靈高度融合,縱情歌頌将士們的英靈豪氣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其寫作時間,應該在懷王十九年春。

(作者:徐志嘯,系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